脑洞:哲学家们都靠什么维持生计?

不知道大家脑海里有没有闪现过这样的脑洞问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们无疑给世界带来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他们都靠什么维持生计?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古希腊时代,并没有哲学家这样的名头,从事哲学活动只是他们无上的精神追求。据说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他年轻时也经常帮父亲打下手。后来“不务正业”,在广场上拉人辩论,向年轻人灌输前卫思想。最后因为腐蚀年轻人的思想而被判入狱。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详细描述了庭审过程,在振聋发聩的庭审陈述中,苏格拉底讲述他并没有靠任何教学活动获得收入。他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靠有钱的朋友或朋友接济。而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学校靠教书育人获得收入。

至于其他古希腊众多大大小小哲人当中,一部分人靠教修辞学维持生计,很多人的主业还是牙医、商人。当然这些人还不能称为哲学家,哲学思考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没事闲的时候思考一下宇宙本原问题。

中世纪时代的哲学家都比较特殊,大多食教会俸禄,充当教会的发言人,因此也称为经院哲学家。这些哲学家当然可以研究哲学,但是有一条,不能与圣经违背。所以,通常情况下,这个时期的哲学相对也受到一定限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商品经济迅猛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贵族,天主教会和贵族之间形成不可避免的张力。一些贵族资助哲学家潜心做研究,哲学家们也依靠贵族的权势免受天主教会的迫害,马丁·路德就是如此。同时由于印刷术这项科技的发展,使得哲学家们可以写书卖书,这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重大转折,哲学家们第一次可以依靠从事哲学活动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大家都在享受科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自然也极大影响到了哲学思想。许多有权势的贵族都喜欢靠资助哲学家、科学家与他们扯上关系,并引以为豪。现代印刷术的发展,也让哲学家们能更快更多地出版自己地著作。当然也有像牛顿一样在政府任职领工资的。

到了近现代,虽说哲学这项活动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繁荣,哲学做的好可以在大学里做教授。但是想当上教授何其难,一个大学就几个坑,大多都只能先做讲师,无薪或者少得可怜的工资,然后排队眼巴巴地等,熬资历。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哲学家的传记中,如笛卡尔、黑格尔、康德、卢梭……几乎全都以家庭教师兼职获得经济来源。维特根斯坦则任性地放弃了能买下10个维也纳的遗产去当了山村教师。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