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权:国际石油贸易真相考证》
石油金权:国际石油贸易真相考证/胡国松,任皓编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0
石油与经济
石油价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刻。有专家评论:“当你观察到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时,油价总是在此之前就进一步上涨;同样的,油价下跌总是在经济和股市繁荣之前”。“当经济强劲成长,通货膨胀跟着发生;如果借着利率和紧缩货币供给来抑制经济过热,则通货膨胀将缓和下来”。
20世纪70 年代的中后期,中东的不稳定导致油价缓慢地攀升,对经济和股市产生严重的冲击。1980 年(40美元/桶高点)到1982 年间,经济经历两次衰退,失业率升高到两位数,股市急跌,造成此一时期负的实质报酬率。1986 年油价下跌(10美元/桶最低点),一切反转过来,历史上出现了持续很长时间且强劲的牛市。经济也处于一个非常 良好的状态,通货膨胀受到 良好的控制。与1970 年经济状况全然相反,这必须归功于合理的油价。
1987 年,世界进入石油经济繁荣的反面阶段,油价涨到 15美元/桶,比1970 年低得多,但比1980 年的美好时光高,除此之外,.其他商品的价格也开始上涨,通货膨胀率回升到 4 010,美元贬值。1991 年至2000 年间,油价受到很好的控制,股市因之繁荣异常。在这9 年,通货膨胀率很低。
石油与政治-战争
20世纪70 年代的阿拉伯和以色列,80年代的伊朗和伊拉克,90 年代的海湾战争,新世纪的美伊战争,石油与战争如影随形,石油是战争的灾难,使战争延续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所著的《石油战争:石油政治决定世界新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近100 年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就是国际霸权围绕地缘政治争夺石油储备的历史。
21世纪以来发生了三件大事:“9· 11”事件、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俄罗斯的重新崛起。“9·11”事件既是美国也是全球的大事。以此为借口,美国出兵伊拉克,打开全球第二大的石油阀门,并使其不在一个“独裁”的敌对者手里,这就是美伊战争根本的政治目标。这是“9·11”开创了和,平年代里对石油明抢的先例。虽然法国、德国和俄罗斯都明确地反对美国使用武力,但是反对没有丝毫作用。
石油与国家
美国
美国的石油工业从1859 年起步到 1920 年间一度称霸世界。 19世纪60 年代初的南北战争,有力地促进了石油勘探活动的扩展。
1895 年,洛克菲勒收购了思科菲尔德的石油公司而获得了加州的石油基地后,实现了从太平洋向中国出口石油的梦想。美孚从太平洋出口油对抢占亚洲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石油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武器,石油出口成为美国经济从净债务人转变为债权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俄国
从1898 年到1901 年,俄国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随后俄国石油源源不断地进入亚洲市场,打破了美孚对亚洲市场的一统天下。
欧洲
在美、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石油公司也在其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下在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阿根廷等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波斯(现在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林等地区积极开展了钻探开发活动,获得了大量石油租让地和开采权,进行了掠夺式生产。随后美国石油垄断集团又在政府支持下与之争夺,伸展势力,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石油垄断集团在全世界争夺石油的矛盾愈演愈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半球的石油供应大部分依赖西半球的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石油产量骤增,大量向西欧、日本出口,苏联也以大量原油供应东欧各国。而西半球的石油出口国美国在1948 年以后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委内瑞拉、墨西哥的大量原油流向美国,从而开始改变了世界石油贸易的地理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沙特阿拉伯经济造成严重園难,英国政府拿出了40万英镑资助,而罗斯福并未认识到沙特阿拉伯的重要性,直到1942 年,才向沙特阿拉伯提供了资金和技术。随后,对英国进一步威胁沙特阿拉伯深感头痛的美国,加快了对沙特阿拉伯的援助步伐,在沙特阿拉伯正式建立军事基地和石油储备公司,进一步排挤英国对沙特阿拉伯的控制。1943 年 2月,罗斯福总统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沙特阿拉伯,1944 年 2月18日罗斯福总统干脆对英国驻美大使表明了美国的态度,他说:“波斯石油是你们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我们两家分,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是我们的。”
《红线协定》的签订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法等国对中奎?油的殖民控制格局,标志着全球石油权力“嬗变”的开始,而《红线协定》的最终废除又确定了美国石油公司在中东的支配地位,标志着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地位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波斯湾很快就取代墨西哥湾成为新的世界石油重心。
墨西哥
在萧条时期,美国和墨西哥关于石油的争夺尤为激烈。 1933 年就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执政后,为了挽救垂危之中的垄断资本主义;急如星火,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1934 年当选墨西哥总统的民族主义者拉萨诺,卡德纳斯决心从美国垄断资本手中收回本国石油资源的所有权。美墨围绕石油问题而展开的历时数十年的斗争从此进入新阶段。
意大利是一个缺乏能源的国家。因此,从20世纪初,意大利政府就在国内外展开了一系列寻找石油和其他能源的活动。1938 年 10月,墨西哥与意大利签署协议,向意大利石油公司提供价值500万美元的石油。意大利向墨西哥出口人造丝和油轮。罗斯福担心如果继续对南部邻国墨西哥政府施加压力的话,德、意将会乘虚而人,与之联合,这对美国相当不利,美墨关系进入僵持阶段,石油之争仿佛看不到尽头。
价值论-石油价格因素
石油价格波动的历史告诉我们,谁控制着世界主要石油产地,谁就拥有对这种关键资源的分配权和定价权。因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市场,而是地缘政治左右着石油价格。正是由于美国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世界主要石油产地和通道,所以美国能够操控今天的石油价格。
上述分析表明,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和贸易并不违反经济学的供求规律,而只是由于石油生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供求规律在石油生产和贸易中表现的形式与一般商品有很大的不同而已。
经济学中有个经典的“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围起木桶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这个理论在油价中应用最为恰当。影响油价变动和推动油价走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有如木桶的木板。欧佩克是影响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其中的一块木板,只要欧佩克愿意做最短的那块,就可以轻松地让油价直上云霄。但若想要打压油价,就如要让木桶装更多的水,欧佩克一块木板拔得再高都不成,只有所有的木板都拔高了水位才能上涨。
一般而言,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对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例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则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时期,原油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用,增产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时期,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 -20%的影响力。
随着世界石油金融市场的兴起,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期货价格已经取代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的“官价”,成为国际石油贸易的基准价格。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广泛地参与到石油期货市场中来,使得石油价格的金融化趋势越来越强。
石油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石油贸易的基准价。事实上,全球种类繁多的原油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一般以某种原油的价格作为交易的基准价格,然后根据交易的条件不同,在基准价上加一定贴水来计价。而亚洲特别是东亚石油进口国往往出现升水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亚洲升水”。即中东原油销往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每桶要高大约1美元左右。也就是说,这种交易创新的“恶果”最终是由亚洲“买单”的。
存在“亚洲升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中东国家对销往这三个地区的原油使用的作价h东原油的流向主要为亚洲、欧洲和美国,对销往欧洲的原油与Brent油价联动,销往北美的原油与WTI油价联动;由于亚洲地区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没有一个能与Brent和WTI处于同等地位的基准原油,因此销往亚洲的原油与PLArs报价系统的迪拜、阿曼油价联动,每月公布一次官价(或贴水),以提单日所在月计价。PLATTS报价由于作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完全反映东北亚地区的真正的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的原油价格普遍偏高。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我国经济应对国际油价波动风险的能力已刻不容缓。
认识论-石油
20世纪初,世界上大部分产油地区都是海相的,也就是说发现的石油大部分是有海洋生物生成的,所以人们普遍地接受了海相成油理论和学术。人们对陆相石油的理论,对能否在陆相中找到大型油田都不相信。而中国大陆则多属于陆相地层。1914 -1916 年,民国之初,民国政府所聘用的美孚石油公司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石油地质勘察,但几乎都失败了。于是便传出了“中国贫油”的论调。但是,以李四光为首的中国地质学家明确提出了不同看法:美孚的失败,并不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虽然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据说热河也有油苗,四川的大平原也值得好好研究,和四川盆地类似的地域也不少,都值得进行一番考察。”
认识论-价格
石油峰值理论
石油峰值理论( Peak Oil Theory)是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M.K. Hubbert)提出的。他首先于1949 年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提出了矿物资源的“钟形曲线”问题。哈伯特认为,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这是石油峰值理论的核心。
预测石油产量达到顶峰(也就是全球石油产量下滑的拐点)的时间点何时到来有四大基本因素:分别是剩余可采储量(有多少待开采的储量)、采收率(储量中最终能被开采、出来的比例)、石油消耗速度和顶峰时的损耗程度(开始下降时全球储量被消耗的情况)。因为这四个因素的存在及其内在不确定性,使得预测石油产量的见顶时间变得更加复杂。
石油价格预测
准确预测油价为什么那样难
从油价演变的历史回顾来看,尽管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和宏观研究,建立了一系列计量经济模型,但预测的结果却屡有失误,这在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当人们看到油价大幅度波动,并经常与预测背道而驰时,会怀疑供需规律是否对研究和预测国际石油价格仍然有效。经过多个分析,我们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放松了对影响油价预测精确性的诸因素及其复杂性的认识,二是对背景条件及预测信息掌握不充分,三是在将一些难以定量分析的定性因素定量化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因此,对于国际石油价格预测我们应注意下面一些问题。(1)石油的稀缺性和垄断性。(2)石油资源的不确定性。(3)世界经济增长与世界石油需求。
用上面这些观点来解释石油价格和需求增长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似乎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重要的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价格的关系必须尽可能地找出其定量依据,以便进一步据以预测今后这种关系的可能变化趋向。
石油价格趋势
但是根据以往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石油价格极可能出现波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主要石油生产国家或地区出现社会动乱、冲突或战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造成石油生产受挫,从而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应,引起价格波动,如美伊战争前,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高压、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人罢工等。二是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石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或欧洲的进口量减少,或者相反,经济发展较快,石油进口增加,从而引起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三是由于—些国际性的政治原因,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国特别是欧佩克国家采取一致行动,开展“石油外交”,左右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四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出于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需要,对某些石油主要生产国实行经济制裁等,也会引起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五是自然方面的原因,如季节变化,冬季取暖需要石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冬季过去后价格回落,或如环境污染状况的变化。六是西方大国少数大石油公司操纵世界石油市场,采取一些人为手段左右石油价格。七是其他一些原因,如各战略石油储备大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变动,即是否在市场上投放战略石油储备,关于新能源的开发情况,重大节能技术的实际应用等,也都可能引起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一定波动。
所以,在未来 20 年左右的时间内,石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世界上各石油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的经济发展或安全,也会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安全。至于在未来 20 年后以—至到 2050 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明显上升,在新替代石油能源还未开发并广泛使用之前,将会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产生更大的影响。
认识-国家
能源的消费结构及能源的消费量,特别是石油方面,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而,获取丰富的石油资源便是各国永远追求的目标:通过石油获得财富。这就是为什么石油蕴藏丰富的中东会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目标之原因所在。
与西方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当工业化国家因发展煤炭成本昂贵,且对人和生态产生巨大损害而逐渐减少对煤炭的消费时,发展中国家的煤炭消耗量却在逐年递增。直到 20世纪末,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印度和南非的煤炭消费也在增加。燃料在处理和燃烧时的效率很低,污染很大,这就是发达与欠发达,富裕与贫穷的区别所在。
方法-贷款换石油
实际在这之前,曾经有沙特阿拉伯用石油换取10架波音客机;阿联酋用石油购买 18架法国的海市蜃楼喷气战斗机;伊朗用石油交换新西兰的羔羊;阿尔及利亚用石油购买日本车辆;马来西亚用石油购买巴西的铁矿石,等等。随着石油贸易的发展,石油的货币价值地位越来越高,易货交易开始发展,进而发展为形形色色的准现货贸易形式。
从这些现象看,中国与上述国家的贷款换石油,相当于以一个比较优惠的条件将外汇储备转化为石油储备(存在他国的油田里)。无怪有的行业分析师得出贷款换石油只是一个“标准出口融资合同”的结论。当然,中外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才刚开始执行,到底我们是占了便宜还是简单的双赢,或者做了一种亏本的买卖,现在还很难下结论。
从长远看,贷款换石油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源,合作双方能够理性预测未来石油的产量和需求量。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和相关国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中方得到非常需要的长期石油稳定供应,对方则得到了急需的美元,如俄罗斯作为仅次子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需要摆脫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为东西伯利亚石油寻找市场,实现石油出口途径的多元化。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都紧缩银根,穷得叮当响的时候,我们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而且美元有进一步贬值的可能性,所以,把在手的美元花出去,换取实实在在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是个不错的办法。如果不是对将来过于悲观,这时候应该是中国与更多国家签订类似这种长期贷款协议如援助贷款、开发贷款、出口信贷等的时候,不仅仅是换石油,还可以换铁矿石、木材等。
现象
发展经济学常常提到的“荷兰病”( Dutch Disease)是指自然资源的丰富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学家们则常常以此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天然气、铜和钻石同样不利于一个国家的健康。由此可以得出一项有力却有违直觉的洞见:贫穷但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往往不发达,是因为它们丰富的碳氢和矿产资源非但没有推动、反而阻碍了发展。不管怎样,石油造成了贫穷(黄金或锌也是如此)。这个事实令人难以置信。人们还常常用挪威和美国等特例来证明,石油和共同繁荣其实可以相伴而行。
资源型经济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其本币汇率倾向于刺激进口、同时抑制除它们主要大宗商品以外的几乎所有出口。这并非是因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未能意识到多元化的必要性——实际上,所有石油国家都对其他行业进行了巨额投资。不幸的是,这些投资很少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汇率水平阻碍了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一个问题在于,它们出口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存在高度波动性。
还有一点或许更加值得关注:石油的诅咒滋生出糟糕的政治。由于此类国家的政府无须向民众课税就能积累大量财政收人,因此政府领导人完全可以对纳税人视若无睹、不负责任。纳税人反过来又与政府形成了一种往往带有寄生性质的薄弱联系。由于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配置巨额资金,此类政府无可避免地走向腐败。
石油富国的政府一旦掌权,就很难被赶下台。它们会花费大量公共资源,收买或压制政治对手。统计数据表明,一个威权统治下的石油国家走向民主的可能性远低于一个资源贫乏的独裁国家。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主权财富基金、石油稳定基金以及资源丰富国尝试过的其他解决方案鲜有奏效。这些方案旨在避免波动性、过度财政支出、债务、抑制出口的汇率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资金或在危机发生前就遭到侵吞,或在糟糕的投资中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