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投资为什么一定要看原著?

      10余年前,我看了一本禅宗公案的小册子,对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又阅读了南怀瑾老先生《金刚经怎么说》等几本书。读后非常震惊:原始佛教和现代佛教的教义相差竟然如此之大!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佛教无非就是烧香拜佛,打坐念经,算命求福。而原始佛教提倡的却是是独立思考,通过修心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一门代表了人类思想的最高智慧的哲学,经过后人演变,到今天已经面目全非了。

       没想到,这样的感受10年后在另一件事情上再度出现,而且同样如此强烈,那就是我们的股票投资——确切的说,就是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和实践。

       我是2007年7月份被“忽悠”进股市的。那时候,有关巴菲特的书籍、文章铺天盖地,巴菲特就是价值之爹,价值之神。学价值投资就是学巴菲特,学巴菲特就是学价值投资。所以,巴菲特自然也就成了我学习价值投资的第一位精神导师。只要是有关巴菲特的书籍,都会摆到我的书桌上。平心而论,那个时候对于巴菲特的宣传还是相对平和的。如巴菲特的“恐惧——贪婪”论,危难时机投资运通公司,以便宜的价格购买华盛顿邮报,投资中石油的神来之笔等,都体现出了价值投资的真实风采。但是到了2009——2011年,这样的宣传已经完全被巴菲特的“伟大公司”论、“护城河”论、“消费垄断论”所取代,“只要是伟大的公司任何价位买入或持有都是正确的”观点甚嚣尘上,只要是购买前景美好的高成长公司就是价值投资,只要是购买具有消费垄断的优质公司比如茅台和白药就是价值投资,也就是在这种热哄哄的气氛中,白酒股和医药股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时光到了2012年年底,当我看看自己大幅缩水、跌破“净资产”的账户时,才恍然大悟:购买伟大公司只不过是投资的一种方法,并没有巴迷们吹嘘的那样神乎其神(他们自己的长期业绩可以作证);成长投资也不过是基金经理们在牛市环境下导演的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游戏,而小散户注定是这场游戏的殉葬品。

        在茅台、苏宁、平安、招行等多只“价值”标杆轰然倒塌之后,传统的价值投资开始浮出水面,走向前台。格雷厄姆以及他的两本巨著让我领略了价值投资的真实内涵,也让我认识到:市场上流行的所谓“价值”投资和格雷厄姆倡导的价值投资是怎样的南辕北辙了。

       这段时间看电视剧《历史转折时期的邓小平》,深有感触,仔细想想在投资界也存在着盲目崇拜和“两个凡是”的影子,那就是:凡是巴菲特说过的,一定是至理名言;凡是巴菲特的投资案例,就是指路明星。其实,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巴菲特说过的话,以及他的投资案例都要与中国股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是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不深入了解价值投资的起源,不深刻领会价值投资的本意,却醉心于巴菲特的发展、创新,这种割裂历史、本末倒置、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和投资实践难免陷入两头堵的尴尬局面:既让价值投资蒙羞,也毁了成长投资的名声。

        如何科学的、完整的、准确的理解价值投资,如何正确的运用各种投资技巧,让我们从读原创开始吧!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