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笔记-3-承诺和一致

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要把个人的言论、信仰、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的欲望。这种一致性倾向有三大源头:第一,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第二,除了对公众形象的影响,整体保持一致能为日常生活带来有利的应对方法;第三,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方向一致提供了宝贵的穿越捷径,只要跟先前的决定保持一致,人们以后碰到类似的环境就不用处理所有相关信息了,只需要想一想先前的决定,再做出一致的反应就行了。


在顺从业界,确保初步承诺最为关键。等人做出承诺,即站定了立场之后,会更乐意答应跟先前承诺一致的要求。故此,许多顺从专家会设法诱使人们预先站到二个立场上,这个立场跟他们之后提出的要求、要人们做的事情是一致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能同样有效地带来前后一致的行动。主动、公开、付出努力、发自内心、没人强迫的承诺最为有效。


做了承诺的决定,哪怕是错误的,也有一种自我延续的倾向,因为它们能“自己长出腿来”。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寻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已经做下的承诺很明智。因此,即使刺激人们做出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承诺也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诸如“抛低球”等欺骗性顺从手法会有效。


要想发现并抵挡一致性压力对决定造成的不当影响,我们应当倾听来自身体两个部位肠胃和心灵深处的信号。当我们意识到承诺和一致性压力在迫使自己答应本来不乐意做的要求时,肠胃就会发出信号。此时,最好是向提要求的人说明,要是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那就是在死脑筋地保持一致,我们不乐意这么干。而心灵深处的信号有所不同,它们最好是用在当我们搞不清最初的承诺是否正确的时候。这里,我们应该向自己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知道了现在掌握的情况,倘若我能回头,还会做出同样的承诺吗?答案就藏在最先冒出来的灵光一闪里头。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特别是对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承诺和一致性手法最为管用。


影响力(教材版,原书第5版)/(美)西奥迪尼著;间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