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笔记-7-稀缺

按照稀缺原理,人们认为难以获得的机会价值更高。从“数量有限”和“时问有限”等顺从手法中,可以看到利用这一原理牟利的方式。此时,顺从业者试图让我们相信,他们供应的东西有数量和时间上的限制。

稀缺原理的成立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难于获得的东西通常更有价值,因此一样东西或一种体验的稀缺性,便可以视为判断其质量的捷径。其次,随着东西越来越难于获取,我们丧失了自由。根据逆反心理理论,面对自由的丧失,我们的反应就是比从前更想要得到它们(以及与自由相关的商品和服务)。

在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存在逆反心理这种行为动机。但有两个年龄段,逆反心理表现得最为明显:可怕的两岁和青春期。这两个年龄段都以个性意识觉醒为特点,控制、权利和自由 等问题显得极为突出。因此,处在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对限制特别敏感。

翅除了对商品价值的影响,稀缺原理也适用于对信息的评估。研究表明,限制对某一信息的获取,会让人更想得到它或对它产生更多好感。后一结论:受限的信息更具说服力,似乎很出人意料。以审查为例,哪怕是人们根本得不到信息,也要受到它的影响。反过来说,倘若人们得到的信息中包含独家内容,它的说服力会更强。

稀缺原理最适用于以下两种条件。其一,倘若物品是新近才变得稀缺的,它的感知价值更高。也就是说,我们觉得新近受限的东西比素来受限的东西更宝贵。其二,当有人跟我们竞争时,稀缺资源对我们的吸引力最大。

人们很难用认知来强化自己免受稀缺压力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能使人情绪高涨,让人无法思考。要想抵御它,我们或许可以试着在稀缺环境中对高昂的情绪保持警惕。一旦得到警告,我们可以采取步骤平息高涨的情绪,从“为什么会想要它”这个角度来评估机遇的价值。

影响力(教材版,原书第5版)/(美)西奥迪尼著;间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