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新探-认识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阅读笔记

作者简介
袁林,1949年生,陕西南郑人。曾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东北师大、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秘书长。出版有《西北灾荒史》、《两周土地制度新论》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另外主持完成《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汉籍数字图书馆》等大规模历史文献数据库。专业是历史学,对哲学却极为热爱和敬仰,在研读和反思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写成这本小书。
目录
序言 
在进行历史专业研究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历史学家凭什么说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是正确的?国内的史学家,大多以为自己是凭借史料在恢复历史的真实。显然,这是历史学家给自己吃的一颗“壮胆丸”,凭借这颗药丸,历史学家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信心,进而将这个其实不好回答的问题扔在一边,并不认为它是个问题。
像王安石评价孔子《春秋》是“断烂朝报”一样,所有有史料都是“断烂”的,只是“断烂”的程度不同,而且其中大多是脱离实际历史过程的间接史料,就凭这些残缺、零星、间接的资料,我们实在没有理由断定我们的认识符合历史的实际过程。
第一章认识的实际过程——从眼睛谈起 
一、信息的选择 
以整个外部世界的光信息来看,人类眼睛所选择的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二、信息的增添 
三、信息的组合 
第二章认识的核心机制——映射 
一、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的矛盾 
二、人类思维对外界信息的选择与增添 
23-选择是有限的人类思维应对外部世界无限信息的第一个法宝,它可以大大减少信息接收处理量,而且随着选择级别的逐步提升,人类思维的信息接收与处理量可以按照几何级数迅速减少。
三、人类思维中的信息组合 
四、人类思维与外部世界是映射关系 
五、映像的基本构成 
六、映像系统的变化 
七、映射的理由——人的生存需求 
第三章认识的客体基础——事物同一性 
一、外界事物同一性的表现
56-显然,事物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必须要有一个参照系,所谓的同一,是针对于同一个参照系的同一性。由此,这种同一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关系不变,同一性不变;关系变化,同一性也随之变化。 
57-人类思维的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在看似同一的事物之间找到不同,从而用不同的概念去与之对应,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变换参照系的过程。看
57-而人类思维的综合则往往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联系和共同点,从而把它们当作同一的事物来对待,这硅,这也是一个变换参照系的过程,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发展也展也往往通过这种形式。
59-也就是说,不论怎样的外界事物,只要确定适当的参照系,就可以找到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人自己的一定的思维体系,即映射方式,就可以形成人类思维与客体事物之间某种确定的映射关系,从而得到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二、同一性之网的终结点在人
61-外界事物同一性的这种不确定性什么时候才能够终止下来呢?无边无际的同一性之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一个边界呢?答案是人,是自我意识到自己确定性的人。人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之一,当然也是无边无际的同一性之网中的一个节点,他与其他事物相对于某个参照系存在同一性,当然也作为参照系使其他事物产生同一性。 
第四章认识的决定性因素——人 
一、认识的决定性因素是现实存在的人 
72-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外部世界采取了各有差异的映射方式,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他们以这种方式而非那种方式去映射外界事物呢?答案当 然是现实存在的人。现实存在的人在两个方面决定着具体的映射,一方面更多取决于人的客观条件,即人的思维能够以何种方式映射外界事物;另一方面则更多取决于人的需求,即以何种方式映射外界事物对人来说更为合算。
73-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必须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进行认识活动,而且使认识活动所支出的成本最少。人以最简洁的方式获取并映射自己需要的外界信息,抛弃不需要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以自己认为最合算的方式去映射外部世界,用最少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成本,最大程度地映射自己所需要的外部世界信息。这里什么是“合算”,其判定依据当然是人的需求,也就是说,能够以最少的成本接收和处理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的需求,就是合算的。或者反过来说,在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前提下,支出成本最少的当然就是“合算”的。
74-由此看来,最终决定了人以何种方式去映射外部世界,是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最终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举例来说,以农业为基本生存依据的人群,最需要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的信息,于是他们的思维更多接收和处理了农作物本身、天文、气候、土壤等方面的信息,形成了与这些信息相对应的映射体系,这就与以游牧业为基本生存依据的人群的思维有很大差别。
75-人类思维之所以采用了映射方式,就在于这种方式能够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而且能够以最节约的方式来进行。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说,人类认识活动不过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人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人的认识活动。
二、认识的个性化 
三、认识的不确定性
80-但人要生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为自己争取资源,也就是说,社会必须成为一个整体与外界发生关系,才能维持社会乃至其中个人的生存,因此,必须有一个映射方式及其结果作为社会主导性的认识,以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而这个主导性认识只能是纷繁多样的个人映射方式及其结果中的一个。社会是选取这个人的映射方式和结果作为主导性认识,还是选取另外一个人的认识,其间并非完全必然,这就使社会整体的主导性认识也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 
四、认识的价值性判定 
82-对于任何尚未进行实践的事物,在人面前都是新的,它与人类思维中的映像是否能形成映射关系,还未可知晓,并不具有形成确定映射关系的必然性。这样,就带来一个必然的推论,一次具体的实践只能用于判定指导这次实践的认识是否有价值,对于尚未用于指导这次实践的认识其实无法判定,而一个认识在指导某次实践时所得到的效果,在指导下次实践时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当人进行新的实践的时候,不但实践的条件和结果发生了变化,实践者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与此相应,认识与事物之间的映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它肯定不会是前一次实践的重复。
五、认识的“真理”性判定 
89-这样看来,所谓人类认识是否是真理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假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应当有另外一种更具确定性理解和表述,它不过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某种状态的描述。我们已经说过,认识不过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人要生存,就必须进行实践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从而获取外界的生存资源。而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活动,为了实践,人必须与外部世界发生信息交流,从而在人的思维中对外界事物有所把握,因此必须确定某种认识结果作为实践的向导。在一定认识结果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有些结果达到了人的预期目标,由此认为这些认识结果是正确的,是真理,有些结果没有达到人的预期目标,这些认识被认为是谬误。因此,认识的真理性判断实际上是认识的价值性判断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即对人有价值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由于认识的真理性判断最终可以归结为价值性判断,因此可以说,所谓真理,就是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认识。
90-所谓“真理”并非是唯一的,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类认识中,可以有若干种互相矛盾的“真理”同时并存,因为它们对人的生存都有价值,只是在不同的领域或方面价值大小不同而已。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数学中的几何体系,欧几里得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黎曼几何学三雄并立,它们的一些结论完全对立,如三角形三内角和,欧几里得肯定为180度,罗巴切夫斯基认为小于180度,黎曼则认为大于180度,又如圆周率,欧几里得肯定为π,罗巴切夫斯基认为大于π,黎曼则认为小于π。
91-因此,人的认识是否“真理”并不是表现为一个结果,而是表现为一个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真理”,同时也在否定着前一个时代的“真理”。我们看不到这一过程的终点,因而也不可能达到一个最终的“真理”,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卡尔,波普尔将“可证伪”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志,应当说是极具眼力的。
第五章人类认识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认识的形成 
96-社会化认识的形成发展与社会的形成发展同步,社会越简单,社会化认识的形成就越直接;社会越复杂,社会化认识的形成就越曲折。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数十人构成一个社会,这时的社会化认识必然直接是某个个人的认识,这个人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的首领人物。或者是在实践中最强有力者,他的实践结果证明他的认识最有价值,或者是最富经验者,他的经验使他的认识具有更大的涵盖面。这个个人的认识转变为社会化认识之后,其他个人的认识向其靠拢,以这个社会化了的个人认识来改造自己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遵循这个认识的指导、协调。随着社会的逐渐复杂化,逐渐变成一个多重的结构,它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把不同的集团、阶级、阶层、民族等人群联结成为一个社会,这时,社会化认识的形成则经过了更为曲折的过程。—般来说,它有一个分层次、分人群形成的过程。
98-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说,任何个人的认识都是合理的,因为这只是他的一种特定方式的存在,他以自己的个性化映射方式,对与其相关的外部世界作出了映射,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个人的认识只要对他来说是有价值的,那么也就是正确的。当然,这种价值性或“真理”性的判定完全基于这个个人本身,与其他人无关。但是,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这种个人的认识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价值性或“真理”性,就统统成为不确定的,因为对个人有价值的未必对社会有价值,而对个人无价值的未必对社会无价值。社会对认识的价值判定当然只能依据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生存,社会必然要选择对自己生存最有利的认识,也就是说,对社会具有最大价值的认识。
99-那么,社会怎样选择对自己价值最大的认识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呢?这个选择途径与个人认识的价值判定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01-社会所认可的最有价值、最具“真理”性的认识与社会强势人群联系在一起,而使自己的认识成为社会化认识又对自己有利,因此强势人群由于利益驱动会固化社会化认识,使社会所认可的“真理”稳定维持较长的时间。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化认识体系具有相当强的稳固性。这种稳固性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需要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将其中的个人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比较稳定、持续的实践活动,这种社会需求通过社会强势人群的利益追求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为了维护社会化认识的稳固性社会自然而然将这种认识称之为“真理”,并赋予其“唯一的”、“不变的”特征,而将一切与之不同的认识斥之为谬误。另外,社会也还有一些工具让个人认识向被称为“真理”的社会化认识靠近、趋同,语言和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力者。出于利益的需求,社会强势人群必然强调和维护社会化认识的稳固性、“真理”性,并强化对异己的个人认识的排斥和压制,强势人群的这种行为适应了社会实践的需求,因而必然为社会所肯定。因此,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句空话,不可能实现,当人们举起这杆大旗的时候,恰恰是社会弱势群体开始可以与强势群体相抗衡、并有可能取代其强势地位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向前追溯历史上的社会化认识时,几乎在大多数时代,占据主导位置的被当时看作“真理”的社会化认识,特别是与人们利益相关的社会化认识,总有一些内容在我们看来是那样愚蠢,而总有一些卓越的认识很难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精神生产”一节中还要讨论。
103-社会化认识通过选择个体认识而来,因此,它的特点在根本上与个体认识相同,也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它具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内核”,保证了自己在一定的时期内核心内容不发生变化,从而使在其指导下的社会实践也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不至于因为社会化认识的频繁变化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外壳”,可以灵活适应外部世界的新信息,适应社会的新需求,并在相当大程度上保护“内核”的稳定。
107-就人类历史来看,真正的思想家大多是孤独的,在其生存的时代别人不理解他,在他死后别人误解、篡改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信息很难传递到其他人那里,虽然有传递的过程,但未必有完全传递的效果。连海涅、马克思面对这种现象也十分感慨地说:我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由 此可见,语言对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来说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工具,因为它并不能达到充分完全传递信息的目的,既然如此,那么在传递信息的作用之外,语言还应当有更为重要或者说更为关键的功能。
108-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①这种现象的根源,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人类认识,存在于不同人群中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化认识之间,总有一部分是不统一的,无法沟通,就像两个人的认识总有一些部分是无法统一、无法沟通的一样,社会差别越大,社会化认识差别就越大,无法沟通的部分就越多,与此相应的语言互相之间的翻译也就越难圆满实现。由于语言取决于社会化认识,因此我们可以说,随着不同人群乃至不同社会的逐渐融合,随着因之而来的社会化认识涵盖人群逐渐增大,语言的种类必然会越来越少,大部分语言、方言会走向灭亡。任何试图挽救趋于灭亡的语言或者方言的努力,最终都将被证明是徒劳的。
二、语言与社会化认识 
三、教育与社会化认识 
四、精神生产与社会化认识 
第六章反思形而上学 
128-笔者认为正确的顺序应当是先考察人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再回答世界究竟是什么。从形而上学回答问题的顺序颠倒,我们看到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既自卑又狂妄。迄今为止,人们所知晓的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结论,都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体系表达出来的,都是可以用语言来陈述的,而逻辑体系、语言只属于人,这就说明,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结论,都来自于人,但人却不敢自信,将自己的精神产物委之于外部世界,不论是将其看为精神的形态还是物质的形态,都使之变成了自己的上帝,人只有自卑地仰望着这个上帝;但另一方面,却又狂妄地将自己的精神产物强加于外部世界,专横地把外界事物规定为自己的思维所描述的某种确定的样子,从而把自己的精神产物变成了外部世界的上帝。不了解人如何认识周围世界,当然也就无法回答周围世界究竟是什么,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必须以认识论为前提。形而上学回答问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把属于人的思维从人身上剥离,强加于外部世界,而在看待人的思维的时候,又将自然存在的人与人类思维剥离开来,忽略了人的差别,忽略了由不同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对人类思维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笔者对形而上学在下述三个问题上进行了反思。
一、关于事物的同一性问题 
131-于是,世界呈现为一个同一性之网,无边无际、如白云苍狗般漂浮不定,由于其并不确定,因此,事物的同一性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并不具有必然性,只有作为世界同一性之网某个节点的人通过自我意识确定了自己的同一性,并以自己作为最终的参照系,世界万事万物的同一性之网才最后确定下来,并成为人可以把握的东西。因此,如果脱离了人,事物的同一性其实无从谈起,也无法加以证明,如果硬要说有,那也只能说是一种潜在的、不具备必然性的可能。
二、关于认识与事物的同一性问题 
三、关于认识的社会化问题 
附录:论“历史研究”——统万城考察札记三则 
150-因此,研究者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是以基于现存事物而形成的现有知识体系为平台,从研究者本人的视角,对现存历史资料(文字的或实物的)作出的一种描述和解释。虽然研究者一般都自认为他的描述和解释恢复了历史的真实,但这是无法证明的,不仅不能证明其恢复了历史的真实,而且也无法证明其接近历史的真实。
154-因此,历史研究,其实是在文字史料、实物史料、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取某种同一性,求取三者之间无矛盾的共同点,也就是说,研究主体对文字和实物史料作出的某种描述或解释,它不仅不能与史料本身相矛盾,而且必须与现存的知识体系不矛盾。所以,任何在史料与现存知识体系之间求得了无矛盾的同一性的研究结论,都是合理的,都有存在的价值。
155-因此,历史研究发展的动力,主要的或者说经常性的,往往不在史料,不在狭义的历史学科本身内部,而是在其外部,在基于现实而存在的现存知识体系。
161-第一,关于同一历史事实的互相矛盾的研究结论可以同时为“真”。它们同时为“真”的依据并不是对原有历史事实的统一,而是其内部的无矛盾性,也即构成其基础的史料与现有知识体系的统一。类似的实例在自然科学中也矿以看到,最典型的莫过于数学中的几何体系。
165-多重的历史可以简化地分为三重或三个层次:一、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二、前人认识中的历史过程;三、正在进行的认识中的历史过程。①多重历史的存在,取决于该历史得以形成的具体主客体关系,不同的主客体关系确定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并使其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在这中间,主体是主导性的因素,主体本身或主体角度的变化导致历史在不同层次之间变换。
后记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