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八卦-六经-五行

坎卦卦象对太阳病的解释分析

太阳配坎,坎卦为外阴内阳,阳气被外寒闭阻之象,而太阳病的病机就是人体的阳气被寒邪闭阻于内,故而出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阳气被寒闭阻的症状,故而太阳病的治疗为助阳以破阴,用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青龙汤之类汗剂打破表寒对阳气的束缚。同样,对于太阳腑证,也可以用坎卦的外阴内阳之象来解释。外阴如果是水邪,仲景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以助内阳,外泻痰水之邪;外阴如果是瘀血,仲景用桃核承气汤,其中用桂枝以助内阳,桃仁、大黄、芒硝以泻瘀血。如果在内之阳不虚,则不需助阳,只要泻阴即可,仲景用抵挡汤、抵当丸以泻瘀血;如果在外之阴正常,而在内之阳已虚,仲景按照虚损的程度由轻到重依次选用桂枝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干姜甘草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乾卦、艮卦卦象对阳明病的解释分析

乾卦为纯阳卦,阳气盛极,反映了阳明病阳盛的一面,应泻阳气以存阴液,故而仲景用白虎汤泻阳明病盛于表的阳气,用承气汤泻在阳明病阳盛于里之阳气。艮卦为外阳内阴之象,反应了阳明病外盛内虚、外热内寒的一面,阳明病篇两处争议的地方可以用此卦做解。如《伤寒论》180 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对于此处到底是“胃家实”还是“胃家寒”,历来争论不休。如白云阁藏本对此条文的记载是“胃家寒”,而后世的医书对此处的“胃家寒”解释不清,认为当改为“胃家实”。如果从乾卦和艮卦的卦象角度来看此处的“胃家寒”与“胃家实”之争,则均可解释:从艮卦的外阳内阴的卦象解释此处的“胃家寒”则通,艮卦所反应的阳明病的状态正是外阳内阴、外热内寒的“胃家寒”的情况;从乾卦的纯阳纯实之象解释此处的“胃家实”则通,乾卦所反应的阳明病的状态正是内外皆实的“胃家实”的情况。所以,此处的“胃家寒”与“胃家实”皆可解,只不过是反应了阳明病阳盛于里和阳盛于外寒于内的两种不同状态。再如《伤寒论》243 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条文中“食谷欲呕”,可用艮卦的中下二阴爻来解释,反映的正是阳明病的内虚内寒之象,仲景用吴茱萸、生姜两味入中下焦的药来补虚泻阴寒;条文中“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可用艮卦的上一阳爻来解释,在外在上焦的阳热得到热药的资助有外越之势,才会有“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正合艮卦卦象。再如 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艮卦的卦象亦有上阳下阴之象,此处的猪苓汤正是治疗上有热邪的“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和下有水蓄的“小便不利者”的上热下水之阳明病。所以,乾卦反应的是阳明病阳气亢盛于内外的一种情况,艮卦反应的是阳明病阳盛于上阴寒于内和阳浮于外水蓄于下的另一种情况。

 

震卦卦象对少阳病的解释分析

震卦卦象为阳常虹,等:八卦卦象解六经气初生于下,其势尚小故名少阳,托在外之二阴而生。震卦反应了少阳病的相火处在弱小阶段是小火、少火的状态,故少阳病的热象多为“口苦,咽干”、 “脉弦细”、“无大热”、“少阳脉小”的相火弱小的阶段,在治疗上“不可吐下”、“少阳不可发汗”,恐损伤此初生之少阳。震卦还有阳托阴外出之象,所以《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将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命名为阴旦汤,并解释小柴胡汤为“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说明小柴胡汤及柴胡有阳托阴外出的作用,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少阳有阳托阴外出之意,所以震卦反映了少阳病相火为病尚弱和阳生托阴外出的状态。

 

坤卦、兑卦卦象对太阴病的解释分析

在太阴病篇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太阴脏寒,如“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第二种是外寒内实的“大实痛”,如 279 条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坤卦为纯阴卦,阴寒之象,对应太阴病脏寒的情况,兑卦为外阴内阳,外虚内实之象,对应太阴病外寒内实的另一种情况。

 

离卦、坎卦卦象对少阴病的解释分析

少阴主君火,少阴病主要分为热化证、寒化症两大类。热化证可用离卦的外阳内阴之象来解释:例如《伤寒论》303 条的黄连阿胶汤证就是一个阳盛于外、阴虚以内的阴虚火旺之象,同样 320 到 322 条的少阴三急下证也是因为阳盛伤阴,故须用大承气汤急下以存阴液。对于少阴的寒化证,则可用坎卦来解释。中医学为了更好地说明六经气化的关系引进了标本中气的概念:《素问·六微旨大论》“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少阴君火与太阳寒水互为中气、互为表里,故少阴寒化证可用坎卦来解释,只不过太阳病多实为坎外之阴实,少阴病多虚为坎内之阳虚,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何象四逆汤这种救坎内之真阳的方子即出现在太阳病篇又出现于少阴病篇。少阴的寒化症就如坎卦之象,即阳气虚于内、阴寒盛于外,故须温阳以散寒,仲景按照轻重依次用半夏散及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桃花汤、真武汤、附子汤、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再如少阴病篇的 318 条四逆散证争议颇多,其实四逆散是阳气被郁于内之象,也可以用坎卦阳气被阴气闭阻于内的卦象来解释。所以离卦反应了少阴病的热化的情况,坎卦反映了少阴病寒化的情况。

 

巽卦卦象对厥阴病的解释分析

巽卦主风,卦象上两阳下一阴,为上热下寒之象,厥阴为风木之脏,生于水而化于火,所以厥阴病在上则从厥阴心包以化热,在下则从少阴肾水以化寒。因此厥阴病有 3 种情况:寒化,热化,寒热错杂。例如:治疗厥阴寒热错杂的《伤寒论》338 条乌梅丸,其中用乌梅、当归、人参(《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苦酒、米来养厥阴之体,黄连、黄柏以泻热,附子、干姜、细辛、蜀椒、桂枝以温阳散寒。同理,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都是针对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情况。治疗厥阴寒化,则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治疗厥阴热化,则有白虎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小承气汤。所以从巽卦的卦象来看厥阴病篇就会非常清晰,就不会出现陆渊雷先生“伤寒厥阴竟是千古疑案”的感慨了!

=======================================================================

五行-模型-数学
  在辨析“五行”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个猜想,通俗一句话就是:不管多少球,是否最少用五种颜色就可把相邻的球给分开?!如果用更严谨的术语来表述,那就是“在无限的空间,存在无数大小紧挨的球状物(小至粒子大至星云),如果对每一个球状物单体进行着色,那么只需五种颜色就可把它们相互区分开来?!” 这个猜想姑且称作“五行猜想”,好比小孩玩的海洋球,不管球的多少或大小,只要这些球相互紧挨地接触,那么我们最少用五种颜色标注,就可把它们区分开来,即保证相邻两球颜色各异,当然,现实中这些球的颜色不止五种,但只要我们把其中的别它颜色精简替代,那么这个数字最终将定格为“五”。

 

  “五行猜想”选用物理学上的“球体”做道具,球体是自然界中最为特殊的一种形体,物体在同等体积下表面积最小的就是球体,液态水银成为珠子模样就是最好的证明。但这一“猜想”并不是一个物理学问题,却是一个道地的数学拓扑学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则是拓扑学“四色问题”,即地图上的国家不管有多少,只需四种颜色就可把它们区别开来?迄今为止,这一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计算机的大范围模拟,是肯定这一结论的。“四色问题”是一个平面的问题,而“五行猜想”则上升到一个立体层面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

 

  “五行猜想”揭示数字“五”的神秘性,用着色来描述,是为了命题论述与证明的方便,“五行猜想”表述的是五种不同的物质或元素,至于用什么符号来代表,用A﹑B﹑C﹑D﹑E可以,用C、H、O、N、P也可以,用黑、红、绿、白、黄可以,同样用水、火、木、金、土也可以代表,“五行猜想”以数学模型解释“五”的玄机,是宇宙观、哲学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确逻辑、模糊逻辑等在“五”层面上的汇通。“五四”以来,“五行”一直作为不科学的“迷信”受到打压,中医用“五行”有见效之功,却无通达之理,其相生相克、动态平衡等原理,也始终蜗居在学术角落里没人理睬,现在,“五行”在数学拓扑学的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了。

 

  “五行猜想”是提出了问题,但要证实(最少五种颜色)或证伪(最少要四种、六种或其它)显得更加困难,采用计算机大范围模拟的办法当然是正途,可搭建一个立体的海洋球世界,并加以着色,且要让人透视地觉悟,没有一点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力,想必似比登天。有没更简单的解法?这里,笔者指出一个证实的最基础模型:即上摆黑球,下接红球,中间绕缠绿、白、黄三个色球的五球基准模型。

 

  这个五球基准模型如何触成?其实,只要我们把手腕带的手表置换成一串佛珠,就可作形象地理解:手握拳头就似一黑球,手臂就似红球的直径,黑红两球紧密相联,手腕那串佛珠依次就是绿、白、黄三球相间地排列,此三球在互为紧挨之时又分别与黑红两球同时相靠……,如此解法正应映了《老子》的说法,“道生一”,上善若水,上头先摆“生”了一个黑(水)球,在确定了一个黑球之后,那当然可以“一生二”,确定另一个红(火)球与它相关联接触,“二生三”,那就是确定了黑红两球之后,就可敲定在其周围的绿(木)球、白(金)球、黄(土)球共计一串三球,“三生万物”,在这绿、白、黄三种颜色构成的成串佛珠球中,只要其中的两色球依次相间排列就可生生不息,如绿白绿白绿……延绵不绝,当这串佛珠收尾是奇数作封闭结束时,即首球为绿色尾球也将是绿色之时,那么只要在这两者中间另立一个黄球就可,前后两个绿球被彼此隔开,这样,佛珠最终可不受奇数偶数之约束,生生万物。

 

  黑球与红球是紧密相联的,这两大球状物即可以看成是两大系统,也可以看成是两团“气”,参照最原始的说法那就是水系与火系,共建成“无形”之系,而绿、白、黄三色球则分属于不同的木系、金系和土系,都从属于“有形”之系,“无形”之系与“有形”之系心心相印,“五行”则时时透析着阴阳学说。

 

  我们说“色彩”是无形的,是光反射到眼睛的产物,从五行的“无形”系出发,我们不难找出“无形”系球状物的切点,也就是黑红、黑绿、黑白、黑黄、红绿、红白、红黄这七组联线,玄玄的七色彩虹或七声音阶,极大地丰富着俗尘世界,满足我们的感官。五行中包罗着“形而上”的无形之道,即主观,也包括着“形而下”的有形之器即客观,在客观与主观的阴阳互补中,透露着生生不息与相生相克,面对一个复杂巨系统要维持动态平衡,特别是当今全球化愈加失衡的时代,我们放弃“五行”这样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工具,实在是可惜。

作者 :成针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