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异根源于心智开发层次的差异
在静观体验中,我发现心智意识的层次性。因为,随着观念、欲望的减少,情绪情感强度的降低,人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方式,包括与社会的交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发现人的心智活动方式、情绪情感活动方式、社会交往方式是有差异的,但我们往往归手性格、家庭教育等的不同,很少意识到其实是其心智开发或发展层次的不同。
据我的观察,心智开发层次越低的人的欲望越重,尤其是食欲和性欲越重。而心智开发较高的人的食欲和性欲都会比较低,人生的关注点不在性欲和食欲上,而在开发智力,体验智力的快乐上,甚至体现在获得真理、提高德性上。这种人在生活中还表现为对社会交往,尤其是物质功利性的交往本能的反感、不适应渴望简单生活,以使自己专注于智力发展,专注于探求人生和宇宙的奥秘。心智发展再高的人对真理、认知也不再感兴趣,因为,他们彻悟了观念的本质,然后把人生的关注点聚焦到内心的宁静上,由此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方式。
这些生活方式都是现实的,而不是理论的。由于这些生活方式的差异根源于心智的开发程度,所以,心智开发层次较低的人不能理解心智开发层次较高的人的生活方式、趣味、志向,会感觉对方奇怪,不合群。
而心智开发层次比较高的人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有些人天生的心智开发层次很高,他们没有体验过心智开发层次比较低的人的生存体验,就很难理解他们,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情趣、志向没有兴趣,不屑一顾。二是通过某种修心方法从低层次提升上来的人,则能完全地理解低境界的人的一切,并由此对还在低境界的人生发出一种深深的同情感,希望他们也能提升上来。
因此,儒释道三家对人都有品性、资质或天分之说,是有道理的,人们之间的差异我认为就是心智开发的层次的差异。
《价值理性批判》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