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会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猜想!古人用药可能是以单味药为主!
相信看到这个标题的朋友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不可思议,那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看中医的发展史,是不是中药组方的味数越来越多!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肯定是倒退无疑……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逆向推演,在中医诞生的上古年间,治病时是不是以一味药或者是两味药为主呢?
首先,假设我们是中医诞生时期的古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人类的交通是不是非常不方便,而我们知道一个中医组方里面经常会用到不同地方生产的道地药材,所以说那个时候一个人病了后,怎么可能会短时间给他配齐不同地方出产的多味药?根本就采集不齐啊!或者说等采集齐了以后早就耽误病人的病情了!
再者,不知朋友们有没有留意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看很多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经常会有这样的情节。就是某个山村里某某病了以后,村里人一般到附近的山上去采集某某药材,然后给病人用上病人就好了。但是很少看到说这里采一味,那里采一味,然后七八味凑在一块儿给病人熬汤喝的故事情节。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认为神话故事是瞎编的不可信,但我认为很多神话故事实际上是对当时人类生活的真实记录)
第三,因为这段时间对量效关系问题的思考产生了很多全新的认识,对应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在重新审视很多中医组方时,感觉很多经典的组方不是什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君臣佐使……”之类的组方理论,而是一种大手笔的大开大合之象,就类似于一个将军(一味药)就能横扫战场,而其他的(药)都是小兵小罗罗清理打扫战场善后工作!
所以说,综合上面三个方面推理猜想,中医在诞生的时候,治病一般用药非常非常少,可能就是1~2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