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体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再知名的大师也不能盲从!

自己身体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再知名的大师也不能盲从!

微信上有个整天吃附子丸养生的朋友,隔三差五的给我发各种各样的大师的扶阳观点"征求我的看法",我也不知道这位朋友是什么心态?既然你那么认可阳气的神奇,而且身体践行的天天吃附子丸,那你就坚持下去,为嘛老想征得别人的认可呢?难道是身体的实际感受和各路扶阳大师说的不一样?

中医里面关于阴和阳谁是主导的问题。理论层面上是争论的不可开交。当然现在主流的是扶阳占主导,几乎每个刚接触中医不久的朋友,可能都会受到一些盲目扶阳派盲目机械扶阳观点的影响。类似的观点网上铺天盖地,这里就不再多说,在这里只举两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是拨开迷雾学中医那本书的作者对扶阳观点的反思。一个是清代的自学中医成才徐灵胎对扶阳常用药的认识。

我们先看拨开迷雾学中医这位作者的反思(下面直接引用作者原文):我曾经是火神派的狂热信徒,看完火神派的资料使我热血沸腾,我狂热的认为癌症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温阳就可以解决;我以愤青的热情,想要通过火神派来拯救中医,最后现实让我清醒。我承认如果什么病都温阳,有效率会较一般大夫高,病人以为有效,医生也以为对证,但是如果真正对自己的临床负责,就会发现治愈率并不理想。比如有人说糖尿病血糖高的机理为阳不化阴,糖为阴无阳则不化,因此附子理中汤是最好的降血糖方,而我在临床上使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病人服用该药后血糖会一直上升,很少会下降。医理很完美,无懈可击,但其实是自己画了个死圈。

我们再看一下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里对扶阳派常用的姜桂附等药的认识(下面直接引用作者原文):大热大燥之药,则杀人为最烈。盖热性之药,往往有毒;又阳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闭,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症,当加重其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皆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补热,虽死不悔!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

所以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不论是认为阳占主导还是阴占主导,都有相应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而且很多都是大师级别的。那么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呢?说说我自己亲身的经历: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经提到,自己之前求医十多年,遇到的几乎都是扶阳派,不仅病没好,而且还治出了一堆新毛病。在生活方面也处处遵循扶阳的观点,但结果后来吃个鸭蛋都拉肚子,每年天气一转凉就感冒,而且常年的局部的皮肤干燥脱皮……后来自己研究中医后,随着接触的不同观点越来越多,认识之前的治疗思路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于是一改之前的那些扶阳的清规戒律。夏天天天吃大寒的西瓜,平常全年天天喝阴寒的牛奶,自己配的组方中也将大热的药全部去掉……结果后来天气转凉的时候也不感冒了,吃鸭蛋时也不拉肚子了,皮肤的干燥脱皮现象也消失了……

截拳道的创始人李小龙先生有一段经典的话,一直铭记至今:一种招式的创始人可能接触到部分真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随着创始人的离世,他的主张、意向和套路,被他的徒弟及追随者转化成法则。教义被创立,强制性的仪式被设定,理念被制定,最后体制被确立。那些一开始在创始人那里还不太确定的招式,现在却被固定下来而成为确定的知识,按逻辑顺序被组织和分类的反应,应对各种各样情况的灵丹妙药。如此一来,有着善良意愿的徒子徒孙不仅将这些流传下来的知识奉上神坛,也让他成为埋葬创始人智慧的坟墓……

不知朋友们看完上面这段话什么感想?李小龙虽然说的是武术,但是中医里面何尝不是如此呢!不论是扶阳派还是滋阴派,接触的都只是大道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既不能迷信扶阳,也不能迷信滋阴。而应该一切以身体的实际感受为最终的判断标准!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