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注定是学不会中医的!即使你再努力读经典拜名师都没用!
为什么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会有那么多得道真人?假如读经典才是得道唯一途径,你让写经典的人如何想?其实很多书给你提供的不是捷径,而是思想的牢笼,主要是让你重新掉进作者设计的另外一个陷阱罢了。没事多睡觉,无事少读书;
之前文章,中医是什么,中医不需要老师;
许胤宗医术高明,有人说:“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
我们常常认为一个牛人的背后,必然还有一个更牛的人来教授他。老子是一个牛人,那他的师傅一定比他牛吗?鬼谷子智谋无敌,那他师傅就该是个神人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他的师傅也一定神机妙算吗?其实,真正的牛人既不是师从古人,也不是师从XX名家,而是以天地自然为师,加上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有弟子问慧能,你不识字,怎么知道经书里的奥义?慧能啥也不说,指了一下月亮。文虽然可以载道,但是文字就如手指一般,为的是看到指着的月亮,但是看月亮并不一定要通过手指啊!
有的人天天背诵《伤寒论》,以为这样能学会,其实是没有用的。《伤寒论》不是自学就能会的,而是生而知之,这是出自王叔和之口,就是撰次《伤寒论》的王叔和。当你的境界到了一定高度,就能读懂《伤寒论》,所以不是靠简单地背诵所能学会的。
自己经历-糖尿病-失眠;
从认识论上说,一旦有所言说,则言说的对象就脱离其原初状态而被悬空,成为被文字化的对象。一旦对象被文字化,人们的认识也会由此从现实转向书本。文字作为能指和真实世界是有差距的,语言概念并不能和真实的世界完全对应,万物的多样性被语言和概念简化了。人类以牺牲经验发生之初的体验性、多义性、情感性为代价,而不断地趋于概念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人类凭借语言而得以思考,但语言又使人们的思考难以摆脱这种僵化的束缚,陷入“语言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