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眼中的庸医!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明医!

一个人眼中的庸医!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明医!

今天在和一个中医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和病人沟通的时候,如果病人问到他关于病因以及方药的相关知识的时候,他可能会“懒”得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病人对于病理以及药性知识的相关认识很多都是错误的,沟通起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因为认知差异导致双方的关系产生隔阂!而影响后续的治疗!

朋友说完这个现象之后让我思考了很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常常会囿于自己的主观认知,而对和自己原有认知不同的现象(观点)作出错误的判断和评价!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举两个例子(某医生和某患者对话场景):

比如有病人拉肚子,医生给开的组方里面有0.5克大黄,病人看到后会质疑大黄吃了不是拉肚子吗,我现在是拉肚子你怎么还给我开大黄!你这不是庸医吗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其实病人已有的认知里面只知道大黄通便,但是他不知道这里面有量效关系的问题,少量的大黄是可以止泻的!

比如再说个相反的例子,一个病人便秘,医生给开药组方里面有60克白术,病人看到之后就质疑,白术不是治疗拉肚子的吗,我现在明明是便秘拉不下来,你怎么还给我开白术呢?可能这个时候心里就开始嘀咕医生水平了。但是这个病人实际上不知道白术用量足够大的时候实际上是通便的!

上面两个例子只是说病人和中医之间,其实在中医和中医之间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医理论极其广博复杂,我们现在学的那些通用的大众都知道的中医知识,很多是有局限的,而且有的甚至是错误的!而不同的人(病人,中医爱好者,民间中医,官方中医等等)掌握的范围也不同!所以当遇上与自己原有主观认知不同的中医时,最好不要妄下结论就判定对方是庸医,因为你眼中的庸医可能是真正的明医。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