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几点思考!我们公认的理解可能是错的!
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蒋介石在晚年,因为胸腔积液,经美国的医生手术抽取积液不久后,病情就开始恶化……这里的积液如果看做人体内的湿,我们会想到什么?
再说膝关节积液的治疗,一般主流的方法是把积液吸出来。但是这种方法未必正确。正确的方法是应该用膏药外敷,让身体把这些积液吸收,而不是把它排出来。因为所谓的积液(湿),实际上是身体的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只是因为在特定的病理状态下“错位”了而已……同理,我们把这种现象延伸到内科疾病的治疗上,我们会想到什么?
再说茯苓,我们知道茯苓放在空气中,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是吸湿的,药阴偏收敛的。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解释现实中的一些案例。比如上次说的一个内火重朋友,用了茯苓后出现尿频现象,她的病邪为火,而火性是偏外散升发,而茯苓偏收敛。两种对立的运动碰到一起,它就会生风。风主疏泄,所以导致了尿频。
再说一下,常见的去湿名方四神汤。由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组成。传统的解释认为是什么茯苓利水、山药补虚、芡实和莲子补脾益气益肾涩精的功效。可是这个解释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用茯苓利水。为什么要用芡实和莲子这种与茯苓药性相反的药物呢?而山药本身实际上具有助湿的功能。又如何用山药辅助祛湿呢?……实际上正确的组方机理解释应该是茯苓吸湿,山药补充湿,莲子芡实(收敛)固湿……这才是创方人原意。
“湿”本身并不是一种病邪,而是人体在生病状态下一种自救的产物。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老子无为的思想,我们不应该去“祛湿”,而是应该顺应身体的本能“助湿”,帮助身体完成湿的“转化”,才是符合大道无为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