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给人开附子的,实际上根本就不懂附子!

做为一个求医半生的病人,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经常倍感困惑和孤独,为什么呢?因为我学中医既不是为了考证,也不是为了吹牛逼,一身的疾病让我只追求实打实的治疗效果。但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所谓的公认的理论不仅根本没效果而且逻辑漏洞百出,所以时常困惑,而孤独是当自己冥思苦想有了新发现后却无人能懂……比如人人都在用的附子,在思考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认识。

先看大家公认的理解:附子,性热……补火助阳,散寒除湿……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

可是上面的认识真的是正确吗?附子真的性热吗?真的是助阳吗?真的是补阳吗?真的是走而不守吗?真的是阳气不足可用吗?真的是祛寒吗?真的是治寒邪内侵吗?……肯定不是!那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下面说一下我的思考经历:

最早的思考是从一位中医对鼻窦炎的认识开始。先看这位中医的观点:“根据我的经验,鼻窦炎的治疗除了药物以外,有两个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要严格忌口猪肉,第二是避免受凉与过度劳累。我后来分析我当时为何得鼻窦炎,也与这两个原因有关”……作者得出结论寒凉会加重鼻窦炎,所以要远离寒凉食和天气环境,注意防寒保暖……而我自身经历恰恰相反,我的鼻窦炎夏天非常严重,鼻塞堵的整晚睡不着,反而冬天减轻……为什么作者的经历和我完全相反?后来反复思考这事,得出了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说人体本身和环境的关系存在双重机制,也就是说冬天寒冷会闭塞气机令内热加重没错,但是更重要的是冬天寒冷的环境也会令体内的热更容易散发……所以至于具体在现实中体现出哪种方向,完全要看当时人体和环境的相对平衡关系决定。

另外还有一个事情也启发了我的思考,就是关于北极狐 。我们知道北极狐分布于北冰洋的沿岸地带及一些岛屿上的苔原地带,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这种寒冷的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体型结构,北极狐额面狭,吻部很尖,耳短而圆,在北极寒冷的环境中,缩小暴露的体表,能有效减少热量的流失。……也就是说北极狐为了自身生存,其进化出了和环境关系能量平衡的生理结构。

上面说的是动物,另外启发我思考的一个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大米和小麦之间的差别思考。我们知道大米性偏散,大米以其散性,而能发汗透热,白虎汤就用大米。小麦性偏敛,小麦以其敛性,而能敛气补中。大米和小麦在性质上呈现出了两种相反的方向。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考察两者的生长环境我们就能推理出原因,小麦能够扛住冬天寒冷的环境,说明他有一套从环境中吸收能(热)量的本领来维持自身的生命,而大米能在水中生长而不被淹死,说明它有一套“排”水的本领。

综上,也就是说不论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植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理活动需要,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和环境不同的平衡关系,总的来说,这种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收敛,一类是偏向发散。

然后我们反过头来再看附子。我们知道作为四川出产的道地药材,附子的生长环境十分独特,能在在天寒地冻的阴寒之地生长,通常分布在海拔830~2150米的草坡、灌木丛中。即使有些地方积雪地冻,其他所有的生物都不能生存,而附子也竟然还翠绿挺拔……附子能够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生长说明了什么呢?按照上面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说明了附子具有从极寒环境中吸取热量(以维持自身生命)的内在结构。就是说附子的性质核心是其收敛热量的能力!

我们提炼出附子的核心药性趋向以后,然后再看当下几乎所有的扶阳屌都认同的李可老先生的经典药方破格救心汤:附子3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磁石各30克,麝香0.5克……纵观全方,很明显其整个组方的方向是一种敛象收象。而通过现有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当时李可面对的病人,几乎都是因看不起病拖成重症的生命垂危之人,而这种情况下,明显应该归于中医的脱症范围。 所以李可应用了大剂量的附子,而这也正好符合我们推理出来的附子的核心药性。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附子本身可能并不是性热,而是它具有敛热的能力呈现出热性,同时附子既不助阳也不补阳,而是回阳。附子应用的对象并不是阳虚,而是阳脱……

个人观察到当下中医圈滥用附子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没救几个人,反而因误用附子导致深受其害的病人不计其数(我也是附子的受害者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多数人都是因循守旧人云亦云,独立思考的人少之又少,对于病理药理从不去深究,只知盲目套方……所以造就了附子这一本来救人性命的良药,反而成了庸医害人的第一大杀器。实在可悲!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