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论述中药作用的机理问题时,提出了他的困惑:“到底是人体在清热还是药在清热,药材是直接作用于外邪和瘀堵吗?如果是药材作用于瘀堵的话,把桃仁丹皮和淤血痈脓放在一起,淤血痈脓就会消失么?……想起了之前发的一篇文章“一个最熟悉最重要却又最困惑的问题!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什么?”,文中提到了一个朋友的过敏性鼻炎问题。在没吃主食的情况下,喝药后没有效果。在保证主食摄入的前提下,喝药后见效了…
●前几天想测试自己肠胃对寒凉的适应能力,把水果(橙子)改为了饭前空腹吃,结果连续吃了几天后,感觉到食欲比之前有增强(本人不迷信扶阳,所以不忌寒凉,只相信身体的感觉)。于是思考背后的原因,想来想去,感觉应该是饭前空腹吃水果,水果里面的有机活性成分没有被食物稀释、浓度比较高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推理,如果用别的方法(比如晒干)将水果的有机活性成分(水分)全部“榨”干,那么水果的功效也就会继续的降低!
●今天微信上的一个朋友聊起来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之前的思考。这是一种不同于现在主流观点认识的结论。未必正确,分享出来仅供探讨交流。            ●先看一个问题,不知朋友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现象:为什么伤寒论经方里面很多中药并没有采用重量单位?而是采用了其他单位(具体我总结了一下,如下文):●大枣11枚,附子1枚,石膏如鸡
都知道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在具体治疗疾病时,不同的用量会产生可能完全不同的结效果:比如柴胡,用量为3-10g起升提作用,用量为20-30g则是下降作用;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三七小剂量活血,大剂量会导致血小板凝固,反而是导致血液凝重,抑制活血;......那么在实际治疗过程
苦药苦药其性有二,其用有六。如火生苦,曰其类火,其味苦。曰少阴在泉,为苦化。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此皆言苦之阳也。曰酸苦涌泄为阴。曰湿司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冷;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此皆言苦之阴也。至云其用有六者,如以苦发之,即麻黄、白芷、升麻、柴胡之类;以苦燥之,即苍术、白术之类;以苦温之,即附子、干姜、肉桂、吴萸之类;以苦坚之,即槐米、地榆、续断、诃子之类;以苦下
肝A.寒-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等-天台乌药散;热-栀子、龙胆草、黄芩、茵陈蒿-龙胆泻肝汤,茵陈五苓散;B.气郁-疏肝理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生麦芽;C.气郁化火-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泻火-龙胆草,川楝子;D.肝阴不足-滋养饮血-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阿胶,白芍,首乌;E.肝叶硬化-养血柔肝
通心阳—红景天,银杏叶,红参通脉三药治头项—葛根,川穹,丹参通肠三药—麻仁,猪甲,艾叶,苦参,鸡矢藤,红藤一味三七治跌仆伤痤疮面斑四药—丹参,桂枝,乳香,没药胸三药—枳壳,桔梗,木香肺三药—麻黄,杏仁,甘草鼻三药—苍耳子,辛夷花,通草咳嗽喑哑二药—凤凰衣,木蝴蝶扁桃体三药—威灵仙,百英,青皮痔疮三组药—乙字汤—猪甲,炒薏苡仁—黄芪,地龙中空三药—竹茹,芦根,苏梗风六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黄芪与防风相配,就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药对,治疗许多疾病确有神效。正如《本草衍义》所云:“黄芪、防风,世多相须而用”。黄芪与防风配伍后发挥着多方面的功效,对这些功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
汤药不但作为治疗内科病的主要方法,千百年来千锤百炼,形成了中医内科治疗学的主体框架,而且在治疗非内科系统疾病时也同样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样充分体现了中医外病内治、内病外治、上病下治、下病上。全身一盘棋的整体观念。中医内科方药体系大体可分成下列几大系统:麻黄桂枝系、柴胡系、白虎承气汤系、四君四物系、六味地黄系等。 一、麻黄桂枝系本系方剂皆出自《伤寒论》、《金贵要略》,其主方麻黄汤、桂枝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制方原则:(1)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君之谓使。”张介宾释曰:“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类经·论治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成为中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