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面那些争论不休的问题
基本概念定义混乱
1、比如“中医”,中医既不能局限于“中国医学”的简称,更不能再被认定为“中国的传统的医药”,中医是理当与时俱进的医学学科,根据其核心学理,是否可明确定义为“避免太过与不及的中庸、中正或中道医学”?
2、再比如“气”,气是指气体比如空气还是指某种动力?是否根据现代物理学的学理把气定义为“物质的振动波”?
3、再比如“精”,精是指精微物质还是指光和热等生命能?若指精微物质,和津液是什么关系?和男性生殖系统的精液是什么关系?往往讲“精”就只是关乎男人,而讲经络冲任就压根儿把男人给忘了。
4、还有“神明”,神明是指意识、思维,还是指生命能量光和热的外现?神明涵义不明,才有今天尚无公认的“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的无谓争讼。
中医从源头经典起,就从来没有严格明确的概念定义,每一个概念都是横空出世让人意会自悟。纵然有极少数概念试图定义,似乎也是避实就虚,答非所问,王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问“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答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后世对中医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自然“继承”了经典的这一定义方式,比如对经络的定义即让人哑然。
学理矛盾到处是
5、比如脏腑,表白五脏六腑是指脏象,不是指解剖结构的实体组织,却往往一不小心就指向了组织实体,那么它们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如何协调?中医源头经典是有粗略的解剖学理的,后来可就发展到不了解起码的解剖常识也在乱治病。一门没有解剖学理的医学只能是巫医玄学,岂能登上现代科学的殿堂?但是中医的脏腑又的确跟解剖实体的功能不能完全对上号,那么是否其实是指以解剖实体为核心的区域空间?
6、再比如心“在窍为舌”和心“开窍于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什么关系?如何协调?
7、肾“在窍为耳”和肾“开窍于二阴”什么关系?如何协调?
8、再比如,认可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缘何在妇科学上另又认定“女子以肝为先天”?意思“肾为先天之本”只是专属男子?而且妇科上强调冲脉、任脉,男人有无冲脉任脉?缘何诊断冲任失调,治疗却还是着眼于脏腑阴阳气血?
9、还比如六气或六淫“风、暑、湿、燥、寒、火”,有“火”却无“火邪”,无“温”却“温邪”滥觞,而且“火”在六气或六淫中不伦不类,真有火该打119了,是否可代之以“温”,专指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致病因素?
10、通营达卫的营、卫跟辨证的“卫气营血”的营、卫缘何成为两张皮?营、卫是否就是营气、卫气?跟气究竟什么关系?
11、还有,阴、阳是指阴气、阳气吗?阴阳跟气究竟是何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但是气并不等于阳,血并不就是阴,那么阴阳究竟是什么?是哲学概念还是医学概念?教科书总提“阳气”,为什么不敢提到“阴气”?
12、此外,对经络的理解,虽然针灸应用上可以得心应手,但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既辩白和承认经络不是血脉,实际上又把对血管的描述用于经络上,而且分明把经络视为“脉”,如冲脉、任脉、督脉、奇经八脉,经、脉乱称不分,而“络脉”怎么样都是指的血管中的静脉或其毛细血管。
逻辑关系太混乱
13、比如七情“怒、喜、思、悲、恐、忧、惊”,“惊”仅仅表示情志的程度或猛烈而已,怎么可以与其他情志并列呢?是否可以代之以“急”?
14、再比如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既归于六腑,缘何又异位出现在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并列女性生殖器官,男性生殖器官缘何没有?是否“胆”即“蛋”,也就是男人的睾丸?“髓”属于生命精华物质的一个部分,把它列入奇恒之腑显然也是认识混乱的结果。
15、还比如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如果把三焦视作包裹五脏五腑的空间组织,那怎么能跟其它腑并列?三焦被称为“孤腑”,为了像其它脏腑一样配对,不惜又牵强地提出一个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来作为第六脏,跟其它五脏并列为“六脏”,于是一时五脏六腑,一时六脏六腑,而这怕也只是为了给经络的阴阳表里配对的自圆其说张本。
16、至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病跟手足三阴三阳经是何关系,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面世以来,却至今都还是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
中医自身尚存在概念模糊、学理分歧、逻辑混乱的这些类似的诸多非同小可的问题,这些问题不统一不规范,导致了中医的裹足不前。中医至少在这些方面应该赶快加以变易,跟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