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理不清头绪又治不好的病,看看这位名医的亲身经历也许会大受启发!
偶然看到关于清代医家刘仕廉(四川双流人,因自身患病,久治五载,未获痊愈,遂决心自习攻医。历十余载学成,终成名医)为自己治病的一段文字,感同身受,其中的思维过程非常有启发,分享给各位朋友。
刘仕廉的经历和黄元御很像,都是久病成医,不过黄元御是眼疾,刘仕廉是突然得了脚疾,他在遍求名医无果的情况下,决定买来医书自学,根据医书上写的脚疾,按图索骥,查询古书上记载的药方,然而用尽了书中舒筋除湿的药也不见好转。后来他改变思路,按照字体从足,继续查找含“足”字的病症,终于在一本医书里面找到“痿躄门”中,发现了“五痿症”,然后按书中记载的方法进行调理。一个月后就痊愈可正常行走了...
延伸思考下,当下常见的“鼻塞”问题,当你翻遍《伤寒论》、《四圣心源》、《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时,你会发现这些古书中论述鼻塞的文字很少,甚至没有。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今天的常见病症鼻塞,古人就没得过……显然这个说法不符合现实逻辑。但是如果转变思路,按照“少气”、“短气”为关键词检索一下古籍中相关的辩证和治法,相信会大有收获。
在面对一个人身上多种不同的疾病症状时,如果从“A”症状为主症治疗没有效果,那么改变下思路,以“B”症状为主症治疗,说不定就会收到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