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为什么很多知识学了不会用?问题可能出现在学习方法上!在看书《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封底内容的时候受到启发想到的。实际上学习周易入门的关键是把握周易的规律,而周易的规律或者线索就藏在卦爻的排列组合,位置分布以及所类之“象”上,只要大致弄清来龙去脉,基本原理和评价标准,则每个卦爻的内容都可以自己判断。不论是学习什么知识,决定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应该是学习方法,可当下我们流行的学习方法真的是正确的吗?比如说
人人都可自学中医,道路也有千万条!今天有个读者朋友加我,问中医可以自学吗,我回答每个人都可以,然后又问应该读什么书?……我觉得直接推荐某某书不太合适,所以想结合自己这个大号病人自学中医的经历,系统的聊聊如何自学中医这个问题。大体来说呢,基本有五条路径,下面我们一个个说:第一条路呢,就是观察自己身体变化,写健康日志并且经常总结。我们每天饮食的变化,作息的变化,情绪的变化。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的影响,用
真正的智慧只能靠自己探索!没有人会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先贴两张,今天和朋友聊天的截图。这位朋友是中医,以前经常跟我沟通一些哲学和中医方面的问题。不知朋友们看完是否有同样的感触。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很多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一样,但是具体到不同的人身上,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对应的解决方法也会完全不同。比如同样是收入低,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工作的方法不对,所以完不
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过年在家,各种亲戚碰到一块儿,又开始瞎聊。我是一个不喜欢、甚至非常讨厌聊天的人,这可能跟我个人的经历有关,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基本上都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说浪费生命,根本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比如下面这两个典型的聊天场景:场景一(未婚男和亲戚):问:你这么大了为啥还不结婚呢?答:因为身体不好有病。问:身体不好有病咱也不能不结婚吧?答:你整天吃不好睡不好还有
思维视角不同!结论自然不同!本文的观点和上次发的文章观点有类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上一篇文章。昨天在朋友圈发了一个问题:“火郁发之,如果用少量附子辅助,结果如何?有尝试过的朋友吗?”……结果自然是很明显,有朋友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为什么反对呢?因为按照我们传统的观点,大部分人都认为火郁本身呢,还是火邪。而附子呢,本身又辛温大热之品,治疗火邪还要加入助火之品,这样不就是让火邪更加严重吗?…
先求万物之理!再求中医之理!个人困惑前段时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感觉在学中医的过程中貌似只是满脑子的病理药理,这样导致很多问题都是在绕圈子,导致思维太局限,貌似应该从更广泛的视角来审视病理和药理问题才对,也就是说从天地万物之理来推演病理药理才能触摸到中医精髓。李阳波图书记得之前看李阳波先生的书。不论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心理,哲学,感觉他都是信手拈来。当时就在想,李阳波先生能在中医领域有如此
我们学的是中医?还是中医的影子?这两天在思考关于疾病的中西医不同的分析视角时,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用显微镜观察人体时,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体?还是”显微镜”?或者说,如果我们通过某种带探头的检查仪器进入人体内部观察人体时,我们看到的是客观的人体内部组织,还是我们看到的只是“探头”?再延伸思考类似现象。比如考古学,实际上是考古学家是通过出土的文字或者说文物来认识古代世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古学
中医著作里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明白!还有可能学会中医吗?今天在和一个朋友一起聊天,这个朋友也是在自己学中医。他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感觉对中医里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明白,然后想放弃,认为自己学不会中医这么抽象的东西。我回复他说你不用担心,你搞不明白没啥丢人的,就是的那些所谓的正式中医专家,他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为啥这么说,朋友们继续往下看:首先说阴阳,作为中医里最基本最基础的概念。扪心自问,除了都会背诵
很多所谓的知识只是安慰剂而已!学多了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很多医学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学了后可能自己的命都救不了,比如下面这位,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百度,都是这两天的新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与生物物理学系XXX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13日下午在天津逝世,享年53岁。公开资料显示,XXX教授1968年4月25日出生,于南开大学攻读本科(1990年)、硕士(1993年)和博士(1996年),
如何选择对自己有价值的书?有两种方式供参考!这几天在整理之前看过的一些书,也没更新公众号。在整理书的时候发现,当初买这些书,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别人推荐的原因购买的,一种是因为自我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搜索偶然发现的!先说第一种,通过别人推荐的方法。貌似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去参考一些图书排行榜或者一些名人的推荐,但是这种方法未必可能真的适合自己的情况。看看之前自己买过《思考中医》,《黄元御医
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童话大王”郑渊洁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有很多想说的话,可是又不知道还怎么说,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的名字叫做《驯兔记》,作者是“童话大王”郑渊洁!故事的主人公皮皮鲁上小学了,然而他发现这个学校的老师非常严苛。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懂规矩,譬如,老师说话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发言要举手,经过允许,才可以站起
努力学习就能获得智慧吗?也许这条路未必正确!【问题】每一个人都想获得智慧,但是我们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才能真正获得智慧(类似我们老祖宗说的“道”,或者类似西方人所说的“真理”)呢?我们通常认为,努力学习或者是勤奋的读书,就可以获得智慧。但是不知朋友们有没有反思过我们学习的知识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些我们学习的所谓知识可靠吗?先看我们老祖宗的一个故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