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流派如此之多的原因是什么?从五运六气的视角切入也许能找到答案!

【1】
之前自学中医,最早是从黄元御入门,因为他的一气周流理论系统简洁,但是黄师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尤其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之药。黄师的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干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崇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尤其对丹溪之流大加批判。我们当下也是火神派流行,动不动就温阳除湿,将扶阳作为最高纲领。可是现实个人接触过的很多中老年人耳鸣,失眠,糖尿病……等问题,却都是采用滋阴为主的思路才收获到良好的效果……。按理说黄元御,朱丹溪等都是中医大师,可是为什么他们的理论和治疗思路却截然不同?
【2】
由上面的问题出发,想到了中药药性差异问题,都知道药性的形成与药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 药物生长于大自然中, 禀受天之阴阳二气而成寒热温凉, 禀受地之阴阳二气而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天地间环境变化影响药物的生长化收藏, 禀受不同, 从而形成药性的差异。中药既然如此,那么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呢?是不是也是受到同样的影响?《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也就是说大的自然时空环境会对人的生理和病理有不同的影响,从而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思路。
【3】
所以,我们大胆推演下,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很多截然不同的中医理论流派,其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当时所处的五运六气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在其当时的环境,其理论都是符合当时真实情况的,都是正确的。下面举几个例子。
【4】
张仲景著《伤寒论》之时在建安年间(196年-220年)。而其述“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之大疫,当发生在建宁年间(168年-179年),方与史书记载疫情相符,而公元183年以前60年为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可知张仲景的伤寒论产生于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的大司天时空。《伤寒论》中太阳病论述很详细,太阳病篇的条文占三分之二,可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的大时空环境下,太阳病发生比较频繁,且变化多端,所以诞生了以太阳统领六经的《伤寒论》。
朱丹溪生于1281年,卒于1358年,而1324年至1383年为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理论。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云:“《局方》流行,自宋迄今,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虽谆谆然见于《素问》,而诸老犹未表章”。大肆批语时医不读五运六气之书致不知当时火燥司天,阳常有余而阴不足的普遍病机。告戒阴素本虚,不可再妄动欲火,自焚—点之阴。故朱丹溪的医学理论与用药经验,产生于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的大时空环境。
刘完素约生于1120年,卒于1200年。而1144年至1203年为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刘完素在其著《伤寒直格·序》云:“六经传受,自浅而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证”,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所以刘完素医学理论与经验均和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的大司天时空环境密切相关。
【5】
黄元御生于公元1705年,卒于1758年,而1744-1804年为太阴湿土司天。1744年黄元御39岁恰恰是他医术渐趋成熟的时期,之后一直到黄元御卒前整整14年正为湿土流行之气化,这段时期也正是黄元御的主要著作成书时期,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元御重视中土善于运用燥湿疏木法便不难理解了。以此理相推,若使黄处在刘河间、朱丹溪的时代可能也是清热滋阴为主,而假使刘、朱处于黄元御时代,临床中也可能采用燥湿疏木为法。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