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关键在于思维“西转中”!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实录!

学中医关键在于思维“西转中”!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实录!

●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什么呢?

那就先高度概括简单说一下,就是中药治病的背后本质是金木水火土不同能量(气)的彼此消长过程。

也就是说思维的关键点要放在一种动态的能量变化过程上,而不是药物的温凉寒热属性上。

●详细点说呢?

你比如说,西方哲学的核心是什么,是是,只有是确定了以后,才能展开后面的整个体系,这个是对应着客观层面相关的实体,对应思维层面相关的的概念。而中国的哲学核心是什么,是无,这个无很难用语言描述,但是整个体系却是基于此展开的,这个无对应着客观层面的气,对应着思维层面的象。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同样渗透到了中医的理解上,我们现在学习中医实际上都是基于西方的思维为前提,所以造成了实践中大量的难以搞明白的问题,比如最常见的一个量效关系问题。

我们现在主流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来研究,而统计学实际上就是基于刚才说的西式思维没前提的,而从中式思维来看量效关系本质背后实际上是能量不同形态以及产生的影响差异的外在体现而已。

●我现在,就是经常怀疑,总是怀疑“中医的象的真实性”,对我造成了很大困扰。潜意识里总觉得“中医是归纳”,通过长期实践,最后猜测出一套满足实践情况的规律,这样就会经常怀疑这套规律的真实性。

总结的相当到位[强][强][强]

●我们现在在解释方剂的时候,都是说什么这个清火,那个泻热,那个补中……这种解释也不能说全错,但是不客气的说实际上没有理解老祖宗的原意,老祖宗在组方的时候,每味药的本质作用就是刚才说的 它是一种动态的气的变化过程。

比如葛根芩连汤,葛根实际上是取一个风的作用,所以重用。但是风要重用之后有一个问题他会让水土流失,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固土。固土之后就把问题解决了。所以黄连在这里关键也就是说仲景的原意是用来固土。

比如童小林的研究,他认为重用黄连对糖尿病对糖尿病会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其中的原因他根本不知道。实际上重用黄连实际上是取其固土之意,因为土固定后,水就起不来,风就可以只是发挥它的正向价值。

●那也就是说,中药也应该根据气来划分,而不仅仅是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

这个五种不同能量(气)和五脏系统是什么关系呢,五脏系统是能量(气)系统的一个方面吗?

核心的划分依据应该说是气的表现形态,温凉寒热只是其中的一种属性,但是这种属性无法描述整体。

世间万物都是,动物植物矿物人体都是它的不同表现形态。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