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思维-中国哲学追求的是万物一体!可为什么还是会对事物分类研究?“万物一体”是传统中国哲学提供的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视角,可是为什么具体到现实事物时还是会对事物分类研究?并且还存在“无穷多”的分类视角?比如拿中药来说:!现行的《中药学》教材,从“功效”的视角将中药分类: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温里药,理气药......;有的医家,例如任之堂余浩,从人体疾病部位的视角将中药分类:分为颈三药(葛根
后背发凉怕冷就是肾阳不足吗?阴虚至极同样也会引发同样问题!●刚看到一网上病人咨询中医的帖子,如下:问:老师,后背发凉是肾阳不足吗?怎么调理,谢谢!答:督脉膀胱经有寒湿,可以做火罐,也可以用四逆排寒泡脚的方子泡澡。问:谢谢老师,可以用艾灸做督脉灸吗答:可以●按照中医通常的观点“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出现手脚后背等
西瓜,铁狮子,医学先说个小事情,前段时间买的个西瓜,切开后一半用保鲜膜包着放了起来,另一半没吃完还剩一点儿在桌上也没管。由于夏天太热又没放冰箱,结果到第二天,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放桌上那点西瓜味道正常,而包着保鲜膜的那半西瓜却变味(质)了。这件事情启发了我太多的思考,之前一直想当然的认为,保鲜膜隔离了细菌,应该能够防止西瓜变质啊,但实际情况却为什么加速了西瓜的变质呢?……就着这个现象又想起了
消化不好原因也可能在肺!由煮粥现象想到的!前几天煮粥时,发现锅盖盖的不严实,边缘的热气往外冒,看着往外冒的热气,想着这样会导致粥煮熟时间延长,于是在上面放了块砖,然后锅盖边缘的热气就冒的少了……就着这个现象突然想到了之前思考的一个问题。之前在看熊大经老师的书时,他提出了“鼻塞伤脾"的一个观点,但是书中他也没有详细解释内在的机理,于是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惑着我。把这个问题拿到现在来看。我们知道鼻塞都会伴
思维不知道客观真相,但思维可以臆想主观真相圈里一个对哲学深有研究的朋友遇到了财务危机,于是感慨自己人生坎坷....,而后将其归因为上天注定的命运在愚弄他。可是命运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和一朋友谈到中医的起源问题,对于我们的先人如何创造出如此神奇的中医体系。朋友认为人没有这个能力,中医是神仙传授给人类的。我问她你能详细的定义下神这个概念吗?朋友支吾无语。在股市里整天追涨杀跌的股民,面对受无数变量影响而
仲景为什么采用六经辩证?不同辩证体系差异本源的猜想!学中医的朋友都知道中医里面存在着不同的辩证体系。面对同样的人体,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辨证体系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前两天在翻一本哲学书的时候,突然受到启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知道,从哲学角度说,认识论和本体论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本体论会对应的产生不同的认识论。而辨证体系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人体的病理病机是属于本体论的范畴。那么我们是不是可
全新的思维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事物!记录和朋友的一次对话内容!先看一个全新的概念,angioholisty(血管体),这是我关注的一个喜欢思考的西医骨科医生的在自己公众号提出的新概念,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自己搜索。先看作者自己的解释:angioholisty新概念就是,把血管+流动性的血液+实质组织三者看做一个整体,侧重表现生理功能, holistic意思为“整体的”hosli
阴阳平衡谁都会说!但是有几个真会用?三个现象启发思考。第一个:看到一篇文章:“道医揭秘伤寒“热深厥亦深”的真正奥秘”。文章下面留言第一条对话内容如下:问:与目前常见解读差别大,因为热也可以厥,白虎一般解方为清里热,表热里寒为啥不加温里药。答:表热能入里,里寒自然消失了。此阴阳调和之理!第二个:现实中经常出现的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又下肢发凉,这个时候如果看到寒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
人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生而知之”,也就是通过对现象的直接观察思考洞悉其本质,而不需要什么砖家老师指导。另外一种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必须需要别人(砖家)把一些所谓的“知识”塞进他的大脑里才行。中药的药性非常复杂,只是通过死记硬背那些“公认”的功效,是无法全面认识和使用的。为了向书呆子们证明“麻黄具有开玄府功能”,也不得不去学习查找翻阅各种资料,用自己最讨厌的“旁征博引”方法去证明给书呆
昨天的文章(对于"金生水"含义的延伸思考,联想到麻黄的"开玄府"功效!)发出后,有人在后台留言直接开骂,因为这位朋友不认可文中引用的王庆国(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的结论:“麻黄具有开玄府功能”!其实看到这样的人身攻击性质的留言,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中国的教育环境培养的傻逼哈巴狗太多了。这些哈巴狗固有的特点就是盲
今天看到孔伯华先生的一段文字(如下红色字体),深为赞同,因为之前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孔伯华老先生认为“证”不能平列,而我称之为“母子”关系,孔老先生表达清晰,我表达能力差,所以将这段文字转过来和各位朋友分享:故阴阳者,医道之总纲领也:六要者,病变之关键也。医者既须提纲挈孔领,又要把握关键,则病无遁情,了如指掌矣。然每见今之医者,开口辄言八纲,而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者平等齐观,此岂非将
今天发懒,给朋友们分享下之前的两段抄书笔记:关于功夫之道: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为“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勉强为之。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来抗击它,也就是说乙不应该以“阳”克“阳”,而是应该以柔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候,  “阳”即开始转为“阴”,乙则在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