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一个很久以来的困惑。当下扶阳派流行。不管啥疾病,都是认为扶阳第一,动不动就附子肉桂。如果对方确实是阳虚体质,这个是正确的,但如果是阴虚内热体质,这个理论上怎么是也讲不通的,但是我看网上有阴虚朋友反馈也确实有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却并不具备持续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没有想明白。前两天在做饭的时候炒了个西葫芦。刚把西葫芦放到锅里的时候,我们知道锅底是没有水的。但是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西葫芦里面的水逐
●上午看到有公众号的老师发了一篇文章。建议大家不要吃猪肉。因为据她的观察,遇到了很多脂肪瘤的患者,普遍存在着痰多的现象。然后根据他们的饮食习惯归结为是猪肉的原因。对于这个观点我不做评论,先说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之前的时候鼻窦炎非常严重,不仅鼻涕多,而且痰也非常多,就是那种很黏发黄的痰,尤其是早晨喉咙里塞满了痰,并且便秘非常严重。而且那时因为经济条件和多方面原因也从不吃猪肉。但是后来有一次偶然吃了顿
这两天在思考中药量效关系的问题,偶然想到了清胃散这个方剂,发现《中医方剂学》教材中用量和古籍中记载差别非常大,让我思考了很多,得出了和主流认识不同的结论!先看一下《中医方剂学》关于清胃散的描述:生地黄12g,当归6g,牡丹皮9g,黄连3g,升麻6g再看一下古籍《兰室秘藏》中的记录:生地黄1g,当归1g,牡丹皮1.5g,黄连2g,升麻3g两者相互对比,朋友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本文先抛开剂量不谈,只看
从神舟飞船着陆过程中!我悟到了这个经典名方的奥秘!今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的消息刷遍了网络!让我想起了之前对“济川煎”(一治疗老年便秘的经典组方)的思考!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济川煎这个组方,由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组成。这里面除升麻以外的其他几味药都是以润和下为主,唯独升麻别具一格,为什么这里用升麻?很多人都是解释成什么
相信看到这个标题的朋友可能有很多人会认为不可思议,那朋友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看看中医的发展史,是不是中药组方的味数越来越多!这是进步还是倒退呢?肯定是倒退无疑……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逆向推演,在中医诞生的上古年间,治病时是不是以一味药或者是两味药为主呢?首先,假设我们是中医诞生时期的古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时候人类的交通是不是非常不方便,而我们知道一个中医组方里面经常会用到不同地方生产的道地药材,
前几天看笔记的时候看到君臣佐使的记录,联想到之前对于“复方和单味药通过数学运算实现了效用等同”问题的思考。突然想到我们现在对中药组方的关系(君臣佐使)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来分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继续往下看:我们知道西方哲学以实体为核心,而中国哲学以关系为核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映射到了东西方医学的方方面面!我们现在在分析一个组方的时候,都是把其中的某药归为君药,某药归于臣药……朋友们请
前两天大姨来看我妈,谈到了她的糖尿病问题,大姨说她喝了之前给她配的中药茶后,现在一天吃两片药(一片是二甲啥一片是那格啥)就能保持血糖正常,而且自从喝给她配的中药茶后,之前的尿血等症状也没了,身上感觉很轻松,干活也比之前有劲了……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呢?因为有几个地方超出了我的设想。先看我大姨的病情,之前她的空腹指数高达30多,在医院住过多次,每天都依赖降糖药,也算是很严重的了。再看我给她配的中药茶饮(
前天的文章发出来之后,后台留言全是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些骂人的……对此我也不想说什么,毕竟每个人的认识不同。我之所以学习中医,并不是为了扯淡装逼去获得别人的认可。纯粹是为了解决自身和家人的疾病问题。而在解决自己和家人身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公认的正确理论实际有很大的缺陷,甚至有的是方向性的错误。导致在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见不到效果,而且还产生了副作用。而面对这些出现的问题。我很困惑,也找不到
真相只有一个,可解释却有很多种,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白芍,现代中药学讲义及临床习惯认为白芍酸苦微寒,有和血敛阴之功。可后来看到裘沛然先生的文章,其认为所谓白芍“和血敛阴”及“白补赤泻”之说,乃后人模糊影响之谈,白芍有破血除痹、通利大便,利水气通小便及止痛(通则不痛)等功,应是一味破药。桂枝,传统观点认为其辛、温。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归为辛温解表之列。可后来看到马艳东先生的书,他却认为桂枝绝非
我们都知道人的疾病和大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这方面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是不知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人是大自然中万物的一种,人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那么自然界中的其他动物,植物或者矿物,是不是也是同样如此呢?之前曾看到一篇文章"历代石膏性味记载规律的探究”(作者:魏亦威、章德林),认为历代医家对石膏药性认识的差异,可能和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关。是不是从侧面验证了这个观点呢?当然中药的种类极其繁多,至于其他中
昨天的文章说的有些模糊。其实就想表达人们在分析事物时。会受限于自己的所谓专业视角。只注重自己专业视角内的部分性质。而忽略了事物自身更广泛的性质。今天再举几个例子说一下。比如前两天发的文章“大部分人是以机器的视角理解中医!而不是以生命的视角理解中医!”。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中医时,如果只是单纯的以中医的视角理解人体,就会产生很多偏差。而站在更广的生命的视角理解人体。那么,对人体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再比如
中药治病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最熟悉的?因为每个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中药能治病,而且每天都在用中药治病。为什么又说这个问题最重要呢?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医(药)治病的核心底层认知,这个问题认知的深度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认识层次不同治疗效果就会千差万别。为什么又说这个问题最困惑呢?说一个现象,最早启发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一个朋友的鼻炎问题,给她开的方子感觉都对路,但是她却说没有效果,后来沟通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