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感冒用收敛药物!到底对还是错?之前写过一篇文章“风寒感冒要用寒凉药物!这可能才是正确的治法!”。发出后感觉有些地方表达的不准确,于是在置顶留言里特别备注了一条说明:本文内容可能比较粗糙,这里再强调一下前提条件,也就是说是在初期,也就是说病邪最旺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能去跟病邪对抗,要顺其势用收敛的药物……但是看的朋友可能将思维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寒凉两个字上了,而忽略了背后“收敛”两个字,这才是要表达的核
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面对变症调方还是守方?今天早晨一个读者反馈她妈的症状变化情况,具体如下:我妈昨晚没怎么打呼噜,也没怎么吐痰,没怎么出汗只是潮乎了,热也没之前严重,起夜小便两三次尿量比之前大了,昨天吃了火龙果花生榛子橙子羊汤,肿消了不少,就是晚上手腕脚腕还凉。为什么要说这个事呢?因为前几天给这个朋友老妈开的组方喝了两天后症状好转不明显,反馈后感觉可能没有把握准对方体内寒热比例,就把里面吴茱萸和夏枯
中医治病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数百年之后的科学才有能力解答!提前说明一下,本文纯粹是作者的胡思乱想,所以很多地方概念不是太明确。文中的真空、空间可以作为同一事物理解。本文的核心观点:空间并不是真空,而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形态,这种能量就是类同于中医里面的无形的气。看有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信息:刘本良博士国内求职5000月薪没人要,现在在美国年薪1.2亿美元。还有一片庄园,是一片………说的是一个醉心于物理
风寒感冒要用寒凉药物!这可能才是正确的治法!学中医感觉是越学越困惑。因为越来越体会到,我们学的主流的中医理论的底层框架错了,就是之前说的偏离老子的无为思想越来越远,今天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于风寒感冒理解。我们现在大家公认的对于风寒感冒的治法,实际上都是以辛温解表的方法为主,也就是说,当病邪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要把病邪赶出去。但是这种想法真的正确吗?我们继续思考。按照我们之前说的,老子的
鼻渊,也就是类似现在西医所说的慢性鼻窦炎,在当下的医院里是几乎是公认的不治之症。如果仔细留意下他们开的组方,辛夷和苍耳几乎都是标配,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里。先看下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认识:“而愚临证品验以来,知其热不但来自胆经,恒有来自他经者。而其热之甚者,又恒来自阳明胃腑。胆经之热,大抵由内伤积热而成。胃腑之热,大抵由伏气化热而成。临证者若见其脉象弦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肝胆之热,若胆草、白芍诸药,而少加
本文是个人的学习笔记记录,里面的内容文字也未做修饰,发出来只为与喜欢中医的朋友作分享之用。太阳寒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病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
在“学好中医最重要的是靠你的想象力!而不是你的记忆背诵力!”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由“主于涕”这三个字触发了我的想象,想到应该从“肾”入手治疗鼻干问题。当时是这么思考的:主于涕,涕就是鼻涕的涕,因为鼻涕这个涕他是水,也就是水液的另外一种形式,而诸身水液就是全身的水液,它都是肾主,所以是从鼻涕的涕这个字,然后是想到应该是从肾入手(涕为水象,肾为水象,两者象通)。从肾水论治,内在思路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水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能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天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
比如临床中我们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又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这句话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他同时提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在他看来,随着病程进展,病位会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医家须根据这个理论初病治气,久病治血。《黄帝内经》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支,分支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支,称为络脉。经中主要行营气,络中主要行
很多朋友学中医的时候照着书本上的症状条文给自己开方,经常不得其效,就开始怀疑中医。其实中医本身没问题,问题是很多人忽略了五运六气这个重要因素。今天偶然看到的一篇涉及到五运六气的文章,希望能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傅山(1607年-1684年),原字青竹,后改青主,太原府曲县西村(今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人。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百家,是明末清初我国杰出的思想家、诗人、书画家、医学家、戏曲家、武术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