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归一

个人简介:一个被疾病困扰半生的80后INTJ:体郁多病困扰半生,孤独的INTJ,酷爱哲学式抽象思考;无业,租房,未婚;80后,潍坊人暂居济南!记录所思所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感谢朋友们的关注。联系V:ihdzyys

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鼻渊(西医所说的慢性鼻窦炎)是以鼻塞、脓涕不止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及嗅觉减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渊”病机的最早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胆为中精之府,胆气通于脑,脑下通頞,頞下通鼻,胆经有热,常上犯于脑,脑经頞下犯鼻,即形成鼻渊,浊涕不止。后人多遵此论治,但是很多时候效果不佳,今天看到一从肺郁论治的案例(来源:顾
鼻炎的问题从常规思路看,一般认为病因在脾肺肾三脏,但是现实情况非常复杂,与朋友们分享两个非典型案例(相关信息来自网络):症状:男性,20岁,头痛、鼻塞,连续3个月未曾缓解。鼻子里经常发酸,不能呼吸,流黄鼻涕,而且气味腥臭。脉弦(肝郁),舌边和舌尖发红(有火),苔薄白,右侧脉偏滑(有热)。病机:肝郁化火之态就会影响到肺气的正常宣降,并且把热邪传导给肺。肺属金。金克木。肝属木。肺金和肝木之间,关系密切
怎么样才能辨别出靠谱的中医?看完这三个案例就知道答案了!中医衰落的当下,能找到一个真正会治病的中医犹如大海捞针,相信很多患有慢性病而常年求医问药的朋友都有类似体会。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辨别一个中医的水平是否靠谱呢?我们看下面三个案例,看完后相信大家心里就有答案了!先看第一个,这位朋友应该是听信群里的某个人的夸夸其谈,私下高价购买了他的护膝产品。单纯从这位朋友说的话就能感觉到她对自己的疾病病理和当下的各
苦药苦药其性有二,其用有六。如火生苦,曰其类火,其味苦。曰少阴在泉,为苦化。曰湿淫于内,治以苦热;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此皆言苦之阳也。曰酸苦涌泄为阴。曰湿司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冷;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此皆言苦之阴也。至云其用有六者,如以苦发之,即麻黄、白芷、升麻、柴胡之类;以苦燥之,即苍术、白术之类;以苦温之,即附子、干姜、肉桂、吴萸之类;以苦坚之,即槐米、地榆、续断、诃子之类;以苦下
肝A.寒-吴萸、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川椒等-天台乌药散;热-栀子、龙胆草、黄芩、茵陈蒿-龙胆泻肝汤,茵陈五苓散;B.气郁-疏肝理气-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楝子,橘叶,薄荷,白蒺藜,生麦芽;C.气郁化火-清肝-桑叶,菊花,青葙子,决明子,黄芩,青黛,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泻火-龙胆草,川楝子;D.肝阴不足-滋养饮血-山茱萸,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阿胶,白芍,首乌;E.肝叶硬化-养血柔肝
虫子的一天是人类的一天吗?科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问:虫子的一天是人类的一天吗?答:虫子的时空观和人类的时空观迥异。由于时空是人类认识事物所主观设立的存在,所以不存在客观(例如虫子)基础。以客观事物本身的客观演化角度出发,虫子一天≠人的一天。当今主流的科学最大的(底层基础)问题就是以人类为中心。问:人们总说人类是最智慧的,但是虫子们会不会也这么想呢?答:哲学上所谓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尤其
鼻渊,也就是类似现在西医所说的慢性鼻窦炎,在当下的医院里是几乎是公认的不治之症。如果仔细留意下他们开的组方,辛夷和苍耳几乎都是标配,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里。先看下近代名医张锡纯的认识:“而愚临证品验以来,知其热不但来自胆经,恒有来自他经者。而其热之甚者,又恒来自阳明胃腑。胆经之热,大抵由内伤积热而成。胃腑之热,大抵由伏气化热而成。临证者若见其脉象弦而有力,宜用药清其肝胆之热,若胆草、白芍诸药,而少加
本文是个人的学习笔记记录,里面的内容文字也未做修饰,发出来只为与喜欢中医的朋友作分享之用。太阳寒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唯六味及加减八味丸,随病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皆非所治也。“盖不能食者,脾之病,脾主浇灌四旁,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其间纵有能食者,亦是胃虚引谷自救。若概用寒凉泻
刚看到一网上病人咨询中医的帖子,如下:问:老师,后背发凉是肾阳不足吗?怎么调理,谢谢!答:督脉膀胱经有寒湿,可以做火罐,也可以用四逆排寒泡脚的方子泡澡。问:谢谢老师,可以用艾灸做督脉灸吗答:可以按照中医通常的观点“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出现手脚后背等地方怕冷的问题)上面的回答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实中并不是只有这一
看到朋友在微信上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问各位,中医发展了几千年,细分成了那么多学科,咋就没分出个情志科来呢?”其实这个简单的问题后面,实际映射出对中医的底层哲学思维认识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讲究身心一体、形神合一,以这种认识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学,自然就没有分化出专门的“情志科”。拿四逆散证来说,日医细野氏认为患四逆散证者,其性格内向,消极,善于担心,非常注意细节之神经质性格者,对自己体内之不调
学中医都知道中医思维的关键两点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暂且先不谈,这里先聊聊“整体观”。每个人都会说分析问题要有整体观念,要整体的看问题。可是我们所谓的整体观,是不是默认的以单一空间维度的机械叠加为前提而组成的整体?但是我们知道事物本身却是多维度的存在,并且空间本身是思维的主观产物。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所谓的“主观整体”和真实的“客观整体”一样吗?或者说抛开空间视角,是不是可以从其他
今天看到孔伯华先生的一段文字(如下红色字体),深为赞同,因为之前也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孔伯华老先生认为“证”不能平列,而我称之为“母子”关系,孔老先生表达清晰,我表达能力差,所以将这段文字转过来和各位朋友分享:故阴阳者,医道之总纲领也:六要者,病变之关键也。医者既须提纲挈孔领,又要把握关键,则病无遁情,了如指掌矣。然每见今之医者,开口辄言八纲,而将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者平等齐观,此岂非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