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归一

个人简介:一个被疾病困扰半生的80后INTJ:体郁多病困扰半生,孤独的INTJ,酷爱哲学式抽象思考;无业,租房,未婚;80后,潍坊人暂居济南!记录所思所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感谢朋友们的关注。联系V:ihdzyys

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分享昨天一位朋友在微信发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个朋友对“气”和“象”的认识非常靠谱,语言表达上比我更简洁,与大家分享,如下截图:关于对“气”的看法,首先气是超感知状态下的产物(我认为这种状态类似全息认知态,具体可参考由脉诊想到的经络认识方法!基于全息论对“婴儿境界”的新认识!这篇文章的描述:从全息理论角度看,“婴儿境界”本质是人体功能器官未分化的“受精卵阶段”-经过气功修炼在后天达到的“象”似先天受精
个人对于教科书上的五行生克理论一直困惑不已。随便举个例子,都知道水生木,但是大家想一下如果没有土的营养,火的热量……木真能长大吗?所以,个人大胆推演下,每一行都得需要其他四行的参与,才能生下一行,或者克下一行。也就是说五行生克本质是五行组成的整体结构关系的演变,而不是这一行和那一行局部实体的变化。也就是说教科书的五行生克解释是以空间维度的局部实体视角为前提,而我的猜想是以时间维度的整体关系视角为前
之前的一个困惑,都知道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但是这个“生”到底是什么意思?我问了几个微信上搞中医的朋友,都是那老一套的马克思式量变质变的回答,自己总感觉不是真正的答案。中医认为阴阳一体,热为阳,寒为阴。那么热极生寒中的热也应该包含寒,寒也应该包含热,这样才是阴阳一体。那么热极生寒就应该理解为寒热关系结构的转变,而不是热这个实体转化为寒这个实体。比如阳盛格阴,阳也没有消失,阴也没有消失,也就是我们看到
【1】之前自学中医,最早是从黄元御入门,因为他的一气周流理论系统简洁,但是黄师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尤其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之药。黄师的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干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崇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尤其对丹溪之流大加批判。我们当下也是火神派流行,动不动就温阳除湿,将扶阳作为最高纲领。可是现实个人接触过的很多中老年人耳鸣,失眠,糖尿病……等问题
【1】今天看到一民间中医的文章,文中提到一患者看病时脉诊的情形(如下图),让我想到了之前思考过的古人如何发现经络的这个问题(脉诊涉及触觉感官全息性问题,发现经络涉及组织器官全息性问题)。【2】关于经络的发现方法,教科书上马克思主义那套理论解释肯定是错误的!我比较认可李时珍的说法,李时珍在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穴位,只要懂得返观内照的人就可以
今天发懒,给朋友们分享下之前的两段抄书笔记:关于功夫之道:阴阳原理在武术中的运用体现为“和谐法则”,它旨在告诉我们:对于对手的力量不要顽抗,而要顺势而为。凡事发乎自然,更重要的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或勉强为之。当甲对乙施加“阳”的力量时,乙不必以蛮力来抗击它,也就是说乙不应该以“阳”克“阳”,而是应该以柔克刚,顺应甲的力量。当甲的力量发挥到极限的时候,  “阳”即开始转为“阴”,乙则在其力
在“学好中医最重要的是靠你的想象力!而不是你的记忆背诵力!”这篇文章里面,提到了由“主于涕”这三个字触发了我的想象,想到应该从“肾”入手治疗鼻干问题。当时是这么思考的:主于涕,涕就是鼻涕的涕,因为鼻涕这个涕他是水,也就是水液的另外一种形式,而诸身水液就是全身的水液,它都是肾主,所以是从鼻涕的涕这个字,然后是想到应该是从肾入手(涕为水象,肾为水象,两者象通)。从肾水论治,内在思路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水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中医辨证里的“证”是什么意思?”,最后的思考结果认为“辩证=识象”,这个结论可能过于理论化,今天拿“新冠肺炎”举例再简单说明一下。先看下患者的自述。昨天微信上一朋友发了个记者采访一新冠肺炎患者的视频截图(如下图),这位病人提到自己在昏迷过程中,梦到自己被压在水下不能呼吸,也不能说话不能动。大家仔细领会下这位病人的“梦象”(在中医看来,梦境中的“象”和自己身体的病“象”是相通的)。
【1】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时空坐标,由此展开对事物存在以及关系和变化的认识研究。所以正确的时空观是认识事物本质的首要前提,不论如何强调正确时空观的作用都不为过。【2】在人类的认识框架中,存在东西方两大主流时空观。关于两者的差异,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西方文化以空间为主,东方文化以时间为主。由此衍生出以“存在”为核心的西方文明体系和以“演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体系。这种底层的认识差异体现在医学领
中医是什么?这是学习中医必须搞明白的一个核心问题,网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解释都感觉不尽如人意,后来自己综合各种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了如下认识:一、中医不是纯粹经验的积累什么是经验?举几个例子:喝了凉水会拉肚子,受了风寒容易打喷嚏.........按照严格定义来说,经验在哲学上指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
【1】“医易同源”是中医一个核心的观点,之前的时候只是知道,但是从来没深入思考过。2018年6月的时候,有一次在同朋友聊天,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医易同源”中的“源”的意思是源头,“同源”就是同一个源头,那么这里面无形中就是说:”医“和”易“的起源在时间概念上不存在先后关系,这样才能称之为同源。而在这之前,自己无形中认为”医“和”易“在时间维度上是有产生的先后顺序的,默认了”易“先于”医“产生;
偶然看到关于清代医家刘仕廉(四川双流人,因自身患病,久治五载,未获痊愈,遂决心自习攻医。历十余载学成,终成名医)为自己治病的一段文字,感同身受,其中的思维过程非常有启发,分享给各位朋友。刘仕廉的经历和黄元御很像,都是久病成医,不过黄元御是眼疾,刘仕廉是突然得了脚疾,他在遍求名医无果的情况下,决定买来医书自学,根据医书上写的脚疾,按图索骥,查询古书上记载的药方,然而用尽了书中舒筋除湿的药也不见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