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归一

个人简介:一个被疾病困扰半生的80后INTJ:体郁多病困扰半生,孤独的INTJ,酷爱哲学式抽象思考;无业,租房,未婚;80后,潍坊人暂居济南!记录所思所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感谢朋友们的关注。联系V:ihdzyys

归一!为什么叫“归一”?每个人的网名都代表了内心的一种追求,我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分化的世界中,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面对世界,我们划分了主体和客体。面对思维,我们划分了主观和客观。面对关系,我们划分了思维和实践。面对价值,我们划分了利和害。面对标准,我们划分了对和错。…………可这些所有的划分。真
哲学,痛苦,智慧,孤独,无奈!哲学并不是闲暇时间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各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时集于一身,人在接近绝望状态下的深度反思的产物。哲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批量的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拿来风花雪月的装逼卖弄。哲学会让人获得对世间万物一种底层逻辑洞察的智慧。但是这背后需要对生命和世间万物本质彻底的反思和追问。我们大部分人只想获得哲学的智慧。但是却并不愿意承受智慧背后的痛苦。哲学会让人陷入一种巨
今天偶然看到的一段对话文字,个人甚为赞同,分享给大家(黑色字体是原文,红色字体是我的理解):问:老师,我有个问题,中医数理化能否走通(中医标准化,流程化,直至完成基于大数据统计为基础的智能化是很多人追求的中医发展目标,但个人认为这是一条邪路)?易经显然是有数理逻辑的,中医又源于易经,但是易经与中医的连接中断了,有没有可能接上(一直没有断,只是当下的我们根本看不懂而已)?现在创投经验都开始招理工科博
中国哲学思维止于解答“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西方哲学思维在追问“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有人说中国是模糊神秘性思维,西方是精确的形式逻辑思维,从外在看确实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不注重逻辑,他们更关注于意象,来表达某种整体化的、模糊的哲学体验。西方形式逻辑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开始得到发展,他的三段论发展至今成为了可谓最重要的逻辑推断方式之一。有的人说,东方思想的本质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其实这正好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完美阐释,“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的核心观念,是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重
发现个现象,学中医的朋友里面,很多人是对历史上的大师是顶礼膜拜,对大师们的经典著作是俯首帖耳,容不得别人有半点质疑,而且这类人学习大师的经典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说心里话,我认为这类人是在侮辱那些大师,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一定是具有开拓未知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他们之所以能留下传诵千古的经典,是大师们确实发现了“真理”,但是大师们发现的“真理”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理。我相信每一个喜欢思考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觉: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真不知道该如何展开具体内容,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本身是属于一种“体悟”,这种感觉有时候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是这种思维却又渗透到中医学的方方面面,想搞懂真正的中医又的必须跨越这个坎,所以在此先借用两位西方科学家的描述:先看李约瑟,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思想时提到:“葛兰言已经把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那种思维命名为“协调的思想,或联想的思维”。这种直觉一联想的体系有其自身的因果性及其自身
第一个案例:朋友圈一个宝妈记录的事情;小猪蹄子昨晚半夜突然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滚,问怎么了也不说,特别焦心,后来我想不会抽筋了吧,果然揉了揉掰直后好了。快五点时又来了一次,这次直接说妈妈你帮我揉揉脚。 早晨醒了躺在床上聊天,我说你之前没遇到过抽筋不知道怎么表述对吗?那以后要多吃蔬菜水果多喝奶好吗?同事家宝宝和崽挺像的,喜欢吃甜食又挑食,第一天抽搐第二天晕倒了,除了不发烧其余症状和脑炎
今天看大公鸡杨东老师采访一民间中医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前列腺问题和咽炎问题与众不同的治疗思路(具体内容看文章倒数第二段),看到后心里想,这不就是中医“象思维”的又一具体应用吗!之前也零散的写过相关的文章,今天简单梳理总结下:从哲学上讲,人类的任何认识理论都要有其本体论基础。而“象思维”的本体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具体朋友们可点击查看这篇文章:自学中医还需要找老师?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本体论层面确
今天在朋友的知识星球上看到其发的一帖子,内容如下:一切头疼,必用川芎;一切疼痛,必用元胡;一切气虚,必用黄芪;一切虚脱,必用人参;一切血虚,必用阿胶;一切出血,必用三七;一切气郁,必用香附;一切便秘,必用大黄;一切肝郁,必用柴胡;一切热毒,必用二花…………大家看后有何感想?上面这帖子内容完全是机械的西医思维,真正的中医不是这么玩的。拿很常见的便秘问题来说,如果是肠胃实热引起,必用大黄,用其寒性泻之
必须要读经典能真正学会中医吗?为什么在文字未出现之前会有那么多得道真人?假如读经典才是得道唯一途径,你让写经典的人如何想?许胤宗医术高明,有人说:“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必须有名师指导才能学会中医吗?
接触过一些学中医的朋友,在学习方剂的时候喜欢死记硬背,虽然背诵是必要的。但这样学的知识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真正理解,从而在实践中也不能灵活应用。由于中医讲究系统论,所以从系统论角度看有三点需要特别重视:联系性:联系性指的是方剂不同组成药材之间存在协同或制约的作用。例如桂枝汤中桂枝、白芍并调营卫,生姜助桂枝发散表邪,大枣助白芍养营和里,甘草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阳,甘草合白芍甘化阴液,甘草合大枣养脾胃资汗源
【1】科学是什么?总结下主流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二、科学的精神:质疑、独立、唯一。三、科学的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实证化。【2】上述“一”和“二”大家一般都认可,问题出在“三”上。翻看历史,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再到伽利略,牛顿甚至是爱因斯坦,关于什么是科学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的。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形式逻辑和实验科学的基础上的,那目前关于科学的定义,未来也很有可能在
之前写过一篇“学中医不能像“科学”那样教条死板的抠概念!因为这样会把自己学死的!”。提到了中西方思维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医采用了基于气一元论的象思维,科学采用了基于原子论的逻辑思维。这两种认识论的思维起点不同,或者说思维单元不同,一个是“象”,一个是“概念”)。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真正学会中医,因为我们主流的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以“先确立明确概念为起点(或者说思维单元)的逻辑思维”展开,但是以气一元